1938年5月,毛主席一头扎进窑洞里埋头写作,这一写就是整整七天。在这个七天里,毛主席没有出门,也没有睡觉,除了每日两顿稀饭和咸菜外,唯一能缓解疲劳的就是劣质的纸烟,七天七夜不睡觉,就是铁人也扛不住啊,最终,毛主席写出了旷日巨作——《论持久战》。
为了澄清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坚定全国军民抗战的决心,指引全国人民正确开展抗战,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而早在《论持久战》发表之前,我党主要领导人的文章、谈话中,已经初步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观点。
1938年,46岁的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论持久战》讲演。讲演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总方针,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观点盛行,严重干扰了人们对抗战形势的正确认识,人们对抗日战争的前途、策略和方式等问题存在诸多困惑,急需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和引导。-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艰苦的破窑洞中,仅用九天时间便写成《论持久战》。
为初步总结全国抗战经验,批驳当时流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历史顾问:肖裕声 杨冬权 黄如军 杨贵华 温瑞茂 岳思平 徐占权 张海 卢勇 刘波。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这张简陋的书桌上奋笔疾书,用八天九夜的时间撰写出《论持久战》。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1938年三四月间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于是又有人高唱迅速击败日本的中国“速胜论”,但就当时中日两军的实际情况而言是不太现实的。
伟人的《论持久战》是在南京陷落、中国大部分地区和主要城市被日寇占领、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全国弥漫着亡国的情绪下发表的,其目的是用事实和基于事实的理论,鼓舞全国上下的抗战士气,增强全国军民的对抗战胜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