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开讲。书中钱穆先生以独特的视角,从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四个方面把汉代至清代五朝的政治得失梳理了一遍,还原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客观真相”,使我体会到了现有制度中的历史厚重感,也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都说书非借不能读,确实有点道理,梳理手头待读的上百本书,都是过去几年购入的,因为各种理由还没有读过,有相当部分是历史类图书,其中有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一部代表作关于中国历代的研究著作细细读来,大开眼界。
制度建设和制度选择有其相适应的制度环境,现在一些人盲目批评制度不完善、不合理,鼓吹西方的制度多么完善、合理,这些言论实际上忽视了制度环境及传统的影响,对制度存在片面理解。如果想要真正理性认识制度、分析制度的合理性,那么你首先得阅读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角度——制度——历史的另一副面孔,没有陈词滥调的评判,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从制度的视角透视历史的脉络,有些理性,甚至乏味,但能打破对历史表象的偏见,就像补充了一个新的条件,是否可以让我对任何历史问题做一个不一样的解,是否可以找到历史的标准答案?
汉代地方分为郡县两级,唐朝将郡改为州,名义上仍是州县两级,但是根据管辖户口多寡,唐县分上、中、下三等,六千户以上称上县,三千户以上称中县,三千户以下的称下县,只有上县的长官才可称县令,中、下县长官只能称县长,在行政级别上自然依次论品级。
钱穆言,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分别介绍了汉、唐、宋、明、清五朝政体及治理程序,但并不是说商、周、秦、隋、元和民国不在历史中,其他朝代一无是处,或者没有政体可言,相反,一切事情皆有因有果。
#头条创作挑战赛##文章首发挑战赛##宝藏兴趣攻略#汉代兵制是全国皆兵在西方社会,直至近代普鲁士王国在俾斯麦担任首相之时,方才历经了万般不得已的沉重压迫,进而创造性地发明了这样一种制度。然而,反观我们国家,早在汉代时期便已然推行实施了。
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书中他从政府组织、选举和考试制度、赋税制度和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去梳理了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贯穿全书,钱穆先生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