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赵萍教授课题组在我国顶级昆虫学学术期刊《昆虫科学》上发表论文,解析了氨基酸信号在蛋白翻译水平调控丝蛋白合成的分子机制,为创制高丝量种质资源提供了新策略。除发表论文外,中心的“宝贝”还不少。
不吃桑叶吃饲料,种桑养蚕的传统模式被颠覆。近日,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湖南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中茧新科建设的“雅士林长沙(国际)蚕桑丝绸智造产业园”,感受了科技创新改变“靠天吃饭”传统养蚕模式,通过选育创新让蚕宝宝吃上了饲料,实现全年365天不间断养蚕。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安徽省岳西县的蚕桑生产规模,连续14年位居安徽省第一,有1.67万户养蚕农户。这段时间,今年的第一批蚕茧开始采收,第二批熟蚕即将结茧,当地今年的蚕茧收获情况如何?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成熟的蚕被称为熟蚕,它们即将进入吐丝结茧期。
9月2日,鲁山县柞蚕庭院养殖实验基地内,蚕宝宝从蚕坡放养,走进了庭院养殖。通过十几天的忙碌,蚕宝宝已经二眠起。科研人员和蚕农正忙碌着把眠起的蚕宝宝转移进室内。“秋蚕放养基本上不伐坡,幼蚕期都得吃老梢,再加上高温和虫害,保苗率非常低,所以收成不好,挫伤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
来源:邢台日报 日前,在临城县丝绸小镇北中皋村村东头,种桑养蚕基地制作间里,几名工人忙着将洁白的蚕丝整理、缝制,半小时后,一条蚕丝被制作完成。“最好的蚕茧,280个能出一斤丝,好的蚕丝被手感细腻柔滑且透气保暖。”该基地负责人赵爱民介绍,蚕丝被都是按照订单模式来加工。
“今年蚕茧采用新的滚动养蚕方式,一年可以养殖9季蚕。在蚕茧品种上,引进了新的品种,蚕种质量更更好。管理上更精细了,由于农村劳动力少了,滚动式养蚕,6、7、8、9季每季养殖3张共计12张可以同时进行,根据蚕子吃桑叶的情况,分散了集中采摘桑叶的劳动力,方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