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文化综合报道】3月27日至29日,2024世界戏剧日庆典在中国廊坊举办。此次盛事由国际戏剧协会(ITI)与中国戏剧家协会(CTA)携手打造,其中备受瞩目的环节之一便是“2024年世界戏剧日——中外戏剧人对话”。
【学术争鸣】编者按本报7月12日《学术争鸣》栏目刊出的文章,就高科技进入戏剧舞台的利与弊展开论述,引发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持续探讨。本期我们继续这一话题。池浚从丰富多彩的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戏剧作品讲起,为我们展现了高科技在戏剧舞台上发挥的作用。
作者:孙书磊与话剧、舞剧、歌剧等其他舞台艺术相比,戏曲对舞台的要求有其独特性,即戏曲要求舞台遵循简约的原则。然而,部分现代舞台基于追求华丽富赡而出现的道具布置繁琐、机关设置过多、多媒体使用过度和声光控制失衡等现象,与戏曲表演美学产生了明显的冲突。
作者:陶庆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戏曲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难题。近代以来,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现代化方案与现代化选择。一百年来,有高峰,也有低谷。党的十八大以来,戏曲的现代化迎来新的机遇。
近日,国内首部XR数字戏剧《麦克白》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映,科技与艺术的对话融合赋予莎士比亚经典剧作以新的风貌,戏剧影像化、数字化的先锋实践为观众带来不同以往的观演体验。对中国的从业者和观众而言,从京剧电影《定军山》以来,戏剧与影像就结下深厚情缘。
校史剧作为历史剧的一个分支,与学校的人文底蕴与历史事迹息息相关,尤其在如今戏剧美育教育的倡导下,校园戏剧更多地走进了大众视野,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师生对本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编剧的角度来说,写戏就是写人,角色是一切行动的始末,是所有戏剧矛盾起承转合的载体。因此,思考如何在主旋律题材、同类型角色中,写出观众从感受到接受的血肉之躯,而不是被动传授的程式化、同质化的人物角色,这是编剧的重中之笔。
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 董城戏剧只属于剧场吗?舞台上的精彩瞬间是不是只有身临剧场才能领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传输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清舞台艺术影像正使戏剧走进更广阔的天地。何为高清舞台艺术影像?用影像还原舞台,是否会导致其艺术震撼力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理论研究中,梅兰芳表演艺术与国外戏剧理论并峙而有“三大体系”之称,亦可见中国戏曲作为体系的民族性、原创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戏曲的体系,它的一整套程式、虚拟和写意的表现方式自成体系,从术语、一招一式,到行当、表演乃至整个舞台的“唱念做打”都与西方的戏剧体制完全不同。
梅耶荷德对东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有关东方哲学、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书籍,尤其是观赏了中国、日本的绘画之后,发现东方艺术迥异于西方艺术的特点正是体现在「用少量的话语说出大量的东西」,与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留白」手法相同,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
戏文专业的学生,看过几场话剧。发现现在的话剧好像越来越重视舞台效果,故事反倒弱化了。之前的《雷雨》,《茶馆》包括赖声川的剧都是有一个总体的故事内核,用故事揭示人性传达某些道理。但现在,像廖一梅孟京辉的戏,好像更多的是加重舞台效果来加强和观众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