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3年,一位名叫约翰·凯伊的英国人看到织布工作劳神费力,效率还如此低下,开始思考如何减轻织布工人的劳动量,凯伊是一名钟表匠,终日与机械零件打交道,由于职业敏感,他首先想到的是改造梭子,安装机械零件,解放劳力,经过很多次的实验,他发明了飞梭——安装在滑槽里带有小轮的梭子,他在织机两边安装了飞梭箱,通过一个木制长木板相连,每一个梭盒内部有一根水平的金属杆或是锭子,有一个皮带传感器或是皮结自行随着锭子滑动,每一个皮结上系着一根松松的绳子,这些绳子又由一根棍子或是清棉棒连载织机中央,而织工正是通过这根棍子或是清棉棒掌控着一切,织工一只手就能使皮结滑动,带动梭子,而飞梭在轨道上自由穿梭,使得纬纱快速穿过经纱,这样,即使再宽阔的布匹,也仅需要一个织工就可以完成。
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大历史观为指引,以生产工具这一代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为根本切入点,分析人类历史上生产工具演进“质的跃升”带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作用,充分认识当代新质生产力的划时代意义。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22日讯(记者郭丽霞)坑铲、高枝剪、挖锄、镐、手锯……这些劳动工具是干什么的?如何使用?学会劳动,先从认识劳动工具开始。2月21日,青山区钢城第四小学邀请园林专家进入课堂,指导孩子们操作和使用基本劳动工具。“这是坑铲,用来挖坑。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在这个黄金周还未开始的开始,我们来聊一聊“劳动”这个词汇的前生今世,以及古人的“劳动”。“劳动”一词溯源“劳动”是个现代汉语词汇,出现的时间不过100多年。但“劳”“动”这两个字出现很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