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焰,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军衔,军事史专家,军事学硕士,博士生导师。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军队,都有自己独特的称号,很多是由人的姓氏来命名,比如岳家军、戚家军、杨家将,而在人民军队里有这样一支铁血劲旅,是以地名来作为自己的荣誉称号,它就是赫赫有名的临汾旅。
参战部队挖了20多条坑道大多遭到破坏,只有八纵二十三旅的两条坑道成功,爆破后率先破城。二十三旅后来改番号为步兵第一七九师,隶属陆军第六十军,这些争议深深的困扰着他们,于是在1956年9月通过南京军区向总政治部打报告,请求对荣誉称号进行认定。
而徐向前手上的部队主要有第8纵队的3个旅、第13纵队的3个旅、太岳军区的9个团和晋绥军区的2个旅,总兵力约7万余人,虽然在兵力上占优势,但这些部队多是由地方兵团刚刚升级组成的,新兵很多,装备又差,尤其是缺乏重火器,要想夺取临汾这样一座守备强固的城池,绝非易事。
风展军旗如画,峥嵘岁月如歌。今年是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我省新一轮省级双拥模范城(县)命名,临汾市在列。临汾作为革命老区,具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根植这片土地。
这座城相传最初是秦末汉初时期群雄之一的魏王豹所建,明朝洪武初在旧城原址上进行了重筑,景泰进行了大修,最终建成了“周十一里二百八十八步,高四丈五尺,外包以砖。环城为池,深二丈五尺”的一座坚城,这座城有四座城门,东门名为武定、西门名为和义、南门名为明德、北门名为镇朔,每座城门外面均各建有月城,并且各建有城楼,城墙上有角楼四座、敌台八座,窝铺九十七座。
看过《大决战》的朋友们,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重中之重就是抢占徐、蚌线之间的宿县,为战役胜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可见宿县的特殊。1953年10月,宿县又成为了从朝鲜回国的第60军军部。大家可能感到好奇,第60军军部为何在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