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约为清宣统三年民间婚约(1911年),主要内容是:“永言恭修鸞笺,谨遵台命,谨将侄女之里居,三代年庚行次开列,于左西遥地方,本庄曾祖沛祖樹桢父嶭,年十岁,行一,皇清宣统三年岁次,辛亥梅月,中浣良辰。” 据考证,民间婚书最早大约起源于唐代。
此纳妾婚帖的内容为:“主婚人屈长安今因第二侄生孙女年二十岁情愿许字于,于占魁第一侄生孙儿为妾,谨将所生年月时间列于左,及 后再行完婚。此纳妾婚帖为红纸墨书,左右长75厘米,上下高22厘米,婚帖内列有生辰八字、媒合人并加盖私章。
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太懂这两句话,但过去的婚书,常有这两句话。由于这一时期的婚书主要是为了礼仪和记录,大多都是程序化的“应用文”,图案只是用做点缀。婚帖上要写明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籍贯,甚至还有祖上三代的名讳官职、以何人为媒。上面这张清末的“鸳鸯礼书”,即男方大家长写给女方家庭的求婚帖。
慧哥老家山东宁阳有一句谚语:“瓦匠怕垒角,木匠怕砍楔,先生怕写帖”——是说这几项工作最能考业这几个行业的专业技术:过去农村盖房子,一个瓦工团队中必有几个建筑施工能手分布在房子的四角,要把四角垒正扶直,其他墙体施工人员按照他们的给出的行高、角度挂线施工即可,垒角最考验互匠师傅的眼力和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