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员:2人,车长:4.02m,车宽:2.06m,车高:1.72m,战斗全重:5.4T,动力:59马力,最高时速:37km,,最大行驶距离:145km,装甲厚度:7mm—13mm,武器:2挺MG-13 7.92mm通用机枪。
前几期“w史海问戟”为您介绍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苏制轻武器和火炮,今天“w史海问戟”接着为您介绍一下当年中国军队装备的那些苏制坦克和装甲车!1937年12月,先后参加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的中国装甲部队陆续撤退至湖南湘潭进行集中整训。
自打民国政府成立之后,虽然工业生产力依然低下,但是在装甲武器方面也不是一味地购买引进西方的换代装备,而列强关于武器禁运的各种条条框框也极大的限制了我国装甲部队的壮大,所以隶属于国府的大型兵工厂里,也是拥有着一定制造能力的,比如上海兵工厂在1929年的时候,就曾经推出了自行制造的铁甲汽车。
部分来自网络,杠精,愤青,键盘侠,水军,请自觉速离。Sd Kfz 222和221同一年来到中国,战斗全重为4.5吨,乘员3--4人,装备1挺7.92mm MG13或34机枪和1门20mm KwK30或38机关炮。
在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中,国军士兵胸前绑着棉被冲向鬼子战车的镜头无疑是该片最让人感到震撼的场景之一,这种以血肉之躯硬抗车载机枪的方法其实并不单单出现在电影世界里,在八年抗战的真实历史之上,曾有无数的抗日先烈为了摧毁或者阻挡侵略者的装甲兵器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64式轮式装甲输送车车顶可安装1挺机枪,大量采用CA30型越野汽车部件,成本低,维修方便,但性能平平,其总体技术水平与苏联BTR-152装甲输送车相近,这里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是:CA30为苏联吉斯157卡车的改进版本,而BTR-152装甲车则同样改进自吉斯157卡车,可以说中苏两国在装甲车研制上暂时达成了高度一致性。
作为国民革命军唯一一支成建制的装甲部队,于湖南湘潭成立于1938年1月的第200师,这个装甲师源自于于1936年成立的陆军交辎学校,1937年4月的时候,交辎学校战车教导营、战车防御炮教导营及军政部交通司所属机踏车一连、交通兵团所属装甲汽车队,还有防空学校所属高射炮一营统统合编为陆军装甲兵团,第一任团长初由交辎学校的教育长徐庭瑶兼任,同年5月,团长的职位由陆军第25师副师长兼交辎学校学员队队长杜聿明继任,受南京军事委员会直接管辖。
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内最精锐的就是德械师部队,但所谓的“德械师”也可以叫做“德式师”,因为部队当中并不完全都是德式装备,只是部队训练、人员培养、作战思维等模仿德国,只有部分重型武器和装备是引进德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