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芈姓及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义排行第12位,名义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
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龙山与市城区开州路交会处的山体南坡,挺立着一片由500余棵松、柏、柳树组成的特殊纪念林,这是2015年春天,濮阳孙氏文化研究会联合中山大学河南校友会为纪念伟人孙中山而栽种的“中山林”。
孙氏起源和来历非常复杂,要讲明白这件事,比较麻烦,文字少了不行,文字太多也不行,没有人喜欢看长篇大论,要详略得当阐明一件麻烦事,难度不低。谈到孙氏名人,不论古今中外,孙字打头就算。孙氏家族,谁的知名度最高?这个问题也需要街头随机采访,或者偶遇提问。
宁晋孙家庄《乐安堂孙氏族谱》,元初承旨学士邓文原给孙子秀写的传记。孙子秀,字元实,越州余姚人。有妖人称“水仙太保”,郡守王遂将使治之,莫敢行,子秀奋然请往,焚其庐,碎其像,沈其人于太湖,曰:“实汝水仙之名矣。”
一、孙姓起源: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康叔是周文王的第八子,封国卫国。到了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jí)郡,这就是河南孙氏。2、出自芈(miē同“咩”。
“孙”姓源流比较复杂,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孙氏源流就达六支之多。☞其1出自子姓,是商末忠臣比干的后裔。☞其2出自姬姓,据《姓苑》、《元和姓纂》等书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康叔被封于卫地,传到八世孙卫武公时生了个儿子叫公子惠孙,任卫国的上卿,惠孙的孙子姬乙遂以祖父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改称孙乙,成为这一支孙姓人马的蛤祖。
得姓始祖:孙乙,字武仲,又称武仲乙,康叔之后。由于孙姓起源较多,我们逐一罗列。春秋时,康叔八世孙姬和因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又叫孙已,后代便以孙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