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种草、开箱、试用、避坑、红黑榜……“买前看测评”成了不少年轻群体的消费习惯,测评视频也很快成了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涵盖美妆、数码、美食、服饰等各大领域。近日,苏州互联网法庭审理了一起因测评引发的名誉权纠纷案。
6月9日,记者从广东省市场监管局获悉,2023年,全省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查处网络交易违法案件,立案4841件,结案4109件,罚没款金额超亿元,移送公安机关18件,有力维护了网络市场秩序。当天,该局还发布了一批网络交易违法典型案例。1.
如今在各大平台购物消费时店铺评价成为不少消费者挑选商品时的重要参考对于商家来说客观、真实的用户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经营指标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也是作为在网上甄别商品和服务是否靠谱的重要依据然而一些不法分子起了歪心思把“差评”当成了商机干起了职业差评的勾当近日,某电商平台工作人员报案称,有
来源: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给热门话题带节奏、给商品评价掺假,这样一群人被称为“网络水军”。以获利为目的的“网络水军”,正在侵犯网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损害消费者对网络消费环境的信任度和安全感。打击“网络水军”,法治必须亮剑。
据10月27日央视新闻报道,重庆的张先生在某平台下单时看到商品的好评率较高,但是到货后却发现并没那么好,再细看评论发现,很多买家的晒图竟然是相同的。张先生怀疑这些好评是商家与网络水军合谋刷出来的。记者调查发现,当前,网络水军已经将炮制买家秀当成了一门生意,并形成灰色产业链。
来源:【天府融媒】“电影评分被指越来越虚高”“700多条差评的宾馆评分竟是满分”“4.8分餐馆经常踩坑,3.8分可能有惊喜”“模板化好评充斥电商网购页面”……近段时间,关于线上评分失真、商品或服务评价失灵的讨论引发关注。
来源:法治网 网络测评是互联网消费催生的新事物,测评方运用专业知识和实际测验,就某类商品、店铺或者服务给出评价和建议,对消费者选购产品具有参考作用。而虚假的测评信息不仅会错误引导舆论,也会侵害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健康的市场秩序。
“特级帝王参”“龙王母参”“孕妇级深海淡底纯干海参”,一根海参在产销商、直播间的包装宣传下戴上了顶级“王冠”,售价也随之飙升。近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对海参营销现状进行调查,揭秘海参“黏性”营销花招。报价表引流一对一营销记者在网络平台上看到“海参多少钱?
近日有消费者在美团平台预订了一间评分为4.9分的宾馆,然而入住后发现宾馆环境破旧,卫生条件堪忧,“离开后我看到这家宾馆有700多条差评,但还是有那么高的分数,(怀疑)他们存在刷分行为。”在消费者投诉当日,该宾馆更是涨到了满分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