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天有吃汤圆、猜灯谜、逛灯会、舞狮等等传统。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饮食习惯和习俗都不大相同,在过元宵节时,在我们安徽宿州一直流传着蒸面灯的习俗,这个习俗是什么样的呢?
来源:【海报新闻】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昊 日照报道2月2日晚,在山东日照莒县夏庄镇大荒村,宋玉霞和家人正在制作“面灯”。制作“面灯”需要先用面团做成各种形状,上锅蒸熟,然后在灯窝里插上灯芯,倒上植物油,将灯点亮。
兔年元宵节到来前夕,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南芦村的村民又开始忙碌起来。心灵手巧的渔家人用豆面作原料,经过几十道工序后,制作出一盏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豆面灯。正月十五前夜,这些面灯将被送进祠堂祈福。届时,全村人欢聚一堂,在祈求五谷丰登的同时,交流邻里情感,让浓浓的年味更添美好。
带有梅兰竹菊的面灯。 刘鸿鹤 摄中新网安徽宿州2月5日电(刘鸿鹤)提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就自然会想起吃汤圆、拎灯花、猜灯谜……在安徽宿州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元宵节习俗——“蒸面灯”,当地老百姓会在元宵节晚上将蒸好的面灯摆放在家中的各个位置,寓意来年亮亮堂堂、平平安安。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宋祖锋 通讯员 张涛元宵节将至,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南芦村的渔家人又开始忙碌起来。心灵手巧的妇女以豆面为原料,经过几十道工序,一个个造型各异、活灵活现的豆面灯呈现眼前。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人们点亮面灯,或供奉在祠堂,或摆放在屋内,祈愿新的一年人寿年丰。
元宵节的习俗源于民间的开灯祈福。随着时代变迁,元宵节的风俗有了很大变化,多地白昼为市、夜间燃灯,同时还加入了猜灯谜、舞龙舞狮、扭秧歌、蒸面灯等特色活动,让大家欢喜庆元宵。这两天,在河北石家庄的民间花会展演上,最吸引人的就属传承千年的非遗项目红脸社火。
奶奶做的豆面灯豆面灯亦称“面盏”,民间称“灯花”。是胶东最有特色的民俗之一,在正月十五前,用玉米粉掺以豆粉、白面粉制成面灯。用来占卜年成好坏五谷丰歉以及旱涝。正月十五,在胶东农家捏面灯则是一项重要的习俗。
记者 史安琪“清明燕儿,端午蛋儿,正月十五捏豆面儿。”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吃元宵,在山东部分地区还有捏豆面灯的习俗。一个个普通的面团,经过揉、捏、搓等工序变成了好吃又好看的豆面灯,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如意,五谷丰登。费时费力但好看又吉祥“照照耳朵听得远,照照眼睛看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