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的钢铁长城,千年万年不垮!”——三峡工程1992年4月3日下午2点半,北京全国人大代表纷纷踏入人民大会堂。今天,他们将要决定一个伟大工程的命运。这就是中国人做了将近一百年的梦——三峡工程。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表决一项工程,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首次。
作为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对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大幅提升了长江的抗洪能力,还为周边城市提供了稳定的农业灌溉和城市生产生活用水,上涨的水位也成为了航运业得到发展的基础,蓄水将近20年的三峡大坝所面临的泥沙问题非常严峻,如果不予以解决,轻则影响库容和航运,重则减少大坝本身的使用寿命,这样的问题,要怎么处理?
回溯历史,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随后,众多专家学者对三峡工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证,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建设三峡工程,由此拉开了这座伟大工程的建设序幕,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汇聚于此,以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术,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在2009年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创造了人类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2006年5月20日,一项震惊世界的水利枢纽工程在我国竣工。它既能发电,供给十多个省、几百万人的日常用电,又能防洪,还能促进航运……这就是长江三峡大坝。
据三峡各个水文站监测的数据报告显示:自1997年,三峡大坝正式截流以来,截止2021年底,三峡库区的累积入库沙量已经达到了20.98亿吨。不少网友对此感到不解,这么多的泥沙,为何不用抽沙船抽走呢,留在库区不会影响大坝功能吗?
但在很多年前,这个名号是属于西安。“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战国策·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