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疆新闻10月18日电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黄沙起,落雨全是泥。”这是10年前麦盖提县的真实写照。2012年,麦盖提县全域动员、全民参与,开始向沙漠进军,实施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工程。
随着一声“水来了”,他走红网络,并带动网友助力公益环保,他就是63岁的四川南部县人孙国友。2003年他带着老婆孩子从四川来到宁夏。住进了西北毛乌素荒漠,在那里打机井,修渠 铺路 育树苗,用19年的时间,已经种出了1万多亩的绿洲。
“如果回到16岁,我还会到新疆当兵!”从妙龄少女到白发苍苍的八旬老媪,宫翠英把一生都献给了边疆。近日,“砥砺奋进新征程 兵团精神续荣光”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二团宫翠英的家中,听她讲述那段屯垦故事。宫翠英穿着当年的旧军装敬礼。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日前,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决定,授予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群体“全国防沙治沙英雄群体”称号。至今,八步沙林场已先后荣获60余项荣誉称号。茫茫腾格里,三代治沙情。
新疆北屯的一个风景区,沙漠绿洲充满秋日风情,但70年前,这里是人迹罕至的荒漠;一座座宜居的花园城市,但70年前,这里是寸草不生的戈壁;一个全智能的植物工厂,牧草不是长在地里,而是长在空中。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代代的建设者。
中新网日喀则9月4日电(记者勉征 贡确)从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艾玛大桥往雅鲁藏布江北岸望去,只见一片绿意盎然,藏杨、柳树扎根发芽,大片的青稞在风中摇曳。雅鲁藏布江北岸南木林县生态示范区。中新网记者 勉征 摄这里是雅鲁藏布江北岸南木林县生态示范区。
近日,在新疆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镇戈宝红麻花海景区,数百只灰雁、绿头鸭、白鹭等候鸟在人工湖栖息觅食,享受戈壁绿洲带来的丰美水草。通过种植戈宝麻,2.18万亩戈壁变绿州,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果。湖边公路车流不息,湖上蓝天、碧水、候鸟齐飞,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中新网新疆新闻8月24日电(王建强 谢超 韩遇琳)12年前,新疆库车市玉奇吾斯塘乡除了耕地就是连绵不断的沙丘;12年后,昔日沙地已建起一道道绿色屏障,5000亩沙漠戈壁变成了生态林、经济林,让当地民众的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地处柴达木盆地荒漠与河西走廊荒漠之间,这里年均降雨量最少的时候只有18.8毫米,但年蒸发量却高达1800毫米以上。因为缺水,1996年初阿克塞县启动了县城搬迁工程,1998年由博罗转井镇迁至红柳湾镇。
三代人续写边疆故事2022年兵团西部计划志愿者 任逸飞我出生在兵团,身处大漠边疆的小镇,小时候对新疆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2018年,我在高考志愿书上填报了距家4000多公里的上海。在上海求学期间,我一直活跃在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