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诸葛亮躬耕之地一直是备受关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而在我们的教科书当中,从《三顾茅庐》到《出师表》,再到《陋室铭》的相关注解,结合详实的历史记载,诸多线索均有力地指向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今南阳市)这一观点 。
最近,东潮网、大河网、天涯论坛等网站上关于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中有关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注释,又闹的沸沸扬扬,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第23课和第24课分别是《隆中对》和《出师表》。
#头条创作挑战赛#长期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都把“隆中”注释在襄阳,受此影响,再加上“隆中对”的宣传,很多人认为躬耕地在襄阳“古隆中”。可是从2019年开始,人教社把初三上学期《三顾茅庐》中的“隆中”注释在襄阳或南阳,这是什么原因呢?
汉末、三国“南阳”虽然有六大含义,但是“躬耕于南阳”只有一层含义,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在《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后出师表》说曹操“困于南阳”,这两个“南阳”都是指事件发生地,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地名南阳。
最近几年来,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网上吵成一锅粥。襄阳说、南阳说,谁也说服不了谁,谁都能拿出一大堆的证据,包括各种古籍的记载、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定、名人的吟咏的诗词等等。我记得这个问题,在90年代以前,是没有争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