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位于湖北省秭归县的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馆内水下展厅采取“全息沉浸式水族馆”的方式,将淹没的归州城镇实景还原,真实呈现往昔三峡地区人民的生活场景。为支持三峡工程建设,秭归县率先在三峡库区13个搬迁县市中完成整体搬迁,动态移民达10万人。
12月14日,三峡工程迎来开工建设30周年。1994年12月14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长江西陵峡中段开工建设,131万名移民通过就地后靠、外迁安置等方式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如今,三峡工程在发电、水利、通航、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数百万“新三峡人”也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十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片土地发生的变化被卫星记录。三峡大坝巍然横亘于悠悠江水之上,从太空可见沿坝顶直线向东北三四百米,就是许家冲村。许家冲村是最早一批三峡移民新村,建村之初一片荒芜。“竹喧归浣女”曾是江边的美丽风景,但同时,大量含磷洗涤剂直接入江,污染了水质和生活环境。
7月6日,夏日炎炎,上午9时许带小孙女参观重庆万州区三峡移民纪念馆。1985一1992年,万州区131万人为了建设三峡水利工程,为了缓解华中,华东电力紧张,防洪的需要,响应党中央国家的号召举家搬迁异地安家。
“许家冲村的污水处理厂让我印像深刻,作为一个移民村落,能够早早把这一点考虑进去,体现了政府在移民安置方面的长远规划和人文关怀。”在台湾东森新媒体记者任以芳眼中,宜昌三峡移民安置工程充满了暖暖的“温度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李济东入冬,云雾中的秭归长江公路大桥如长虹卧波,一桥飞跨兵书宝剑峡。驱车过桥,那个云水之间的村庄,依旧是熟悉的满坡橘园、白墙青瓦。——这是17年间,本报记者第三次踏上三峡库区万古寺村的土地。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93年,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工程---三峡移民轰轰烈烈开始了。为了支援三峡建设,长江两岸共有20多个县、277个乡镇、1680个村、将近130万库区人民,挥泪作别故土,叩别祖先,像漫天的尘埃,从此落尽了全国各地。他叫刘敏华,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人。
2019年冬天,一张一个男人背着一树桃花的照片,忽然出现在互联网上,击中了许多中国人的心。照片的主人公,是来自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山民,刘敏华。十年前的春天,作为三峡库区移民的刘敏华,「在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别时,小心翼翼地带上了家门口的一棵桃树」。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力 为深入挖掘长江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突出对长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宣传阐释,由中宣部新闻局指导,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具体协调,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沿线13省区市的省级媒体联动,浙江日报、潮新闻参与协办的“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活动于10月
□中国水利报社采访组2023年6月15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长江北岸。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快速行驶,车窗外飘洒着雨滴,长江静谧流淌,大型货轮不时驶过,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果树,和岸边依山而建的县城,构成了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
“背井离乡”这四个字,相信在每个人心中是如此沉甸,它包含了多少喜怒哀乐。1993年,三峡百万移民工程正式拉开帷幕,三峡移民工程,也被称为中外水利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那些住在水库下游的人民,在国家建设时期,能够舍小家顾大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