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荆轲是卫国人,战国末年到了燕国,与高渐离成为好友。燕太子丹想要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应下了这门差事,太子丹因此把荆轲奉为上卿,天天好酒好肉的招待,日夜盼着他能早日出发去刺杀秦王。这时,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赵地全部归秦,王翦又率兵北进至燕国南界。
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看武侠剧,甚至那年中考期间还在看《荆轲刺秦王》。但多年来一直没搞明白:荆轲那么牛的人,为何刺秦会惨遭失败,他一直在等的朋友究竟是谁?近来跟孩子共读中国台湾作家张嘉骅的《少年读史记》,终于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让我们穿越回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卫国有一位有志青年剑客荊轲,在本国混的并不好,依剑走天涯的他到了燕国,结交了善于击筑的高渐离及一个杀狗的屠夫,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伴乐唱歌,虽然荊轲与他们在一起乐趣不少,但毕竟他们不是体制内的人,也不是政府官员,荊轲想要与他们在一起实现政治抱负,显然是找错了对象。
说起刺客,不得不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刺客。准确地说是五大刺客,但是曹沫只是在酒席上拿了把水果刀吓唬了一下齐桓公,并没有真刺,所以不能算做刺客,应该算劫匪。如果做个投票:四大刺客当中,最有名的是哪个?毫无疑问,绝对是荆轲,甚至,荆轲的得票数要远大于其他三位刺客的票数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