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方药中提出了“辨证论治两步法”,即定位、定性、必先 五脏、治病求本、治未病五两个步骤,辨证由大到小,由区域到具体,思路体现了 传统中医辨证宏观与具体的有机结合,得出的辨证既全面又重点突出,病邪与 受累的脏腑、经脉等之间的关系明确,用药可以主次分明,是很好的辨证思
辨证论治,简单来说,就是中医看病和治病的核心方法,分为两个步骤:辨证和论治。就是通过中医的“四诊”——比如看舌头、摸脉、问病情,收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出病的原因、性质、位置,以及身体的正气和病邪的强弱关系。
一中医记载“病”和“辨病”由来已久。殷墟甲骨文就有记载疟、疥、蛊、龋等20余种病;西周《山海经》就有瘿、痔等23种固定病名;《五十二病方》载医方 280多个;武威汉墓木简《治百病方》,记载了治病的医方30多个。
由于疾病发展的阶段不同,反映这一阶段的征候也会不同,因此证是具有可变性的。辨证的过程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