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月20日电 题:搬进新家,换个活法——贵州130万贫困户将易地搬迁“挪穷窝”新华社记者肖艳、骆飞、向定杰“搬到这里真好,两个儿子没花一分钱住进了新房子,政府想得周到还送了家具。”谈到生活变化,今年70岁的刘新兰老人难掩内心欣喜。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重要部署,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工作要求,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工作的指导意见。
10月16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一苗寨,因为主人家要建新房,得先搬移才能给新房打地基,主人家喊了一声后,全村人都过来帮忙了,这个“大场面”也在网上走红。10月17日,天目新闻记者连线到了帮忙搬粮仓的阿伟。“我们大家平时都很互相帮助的,只要喊一声我们全村都会去帮忙。
11月26日,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摆所镇热水村山关田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入住仪式举行,冬日的暖阳,照射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上,非常温暖,一排新居整齐排列,平坦干净的坝子,宽敞明亮的房子,配套完善的水电设施,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靓丽,6户群众住进了“暖心房”,开启了新的美好生活。
“十三五”期间,我国需要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人口一共近一千万人。其中贵州就占130万,再加上整村搬迁中需要同步搬迁的非贫困人口,搬迁总数超过160万。对于这项巨大的工程来说,“搬”只是刚刚开始,如何让移民们“稳得住 能致富”,才是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
村民们搬家不搬家具,而是直接扛起房子走,上演了一场现实版“扛着家去远方”。网友们都惊掉了下巴,纷纷表示第一次见这么“硬核”的搬家,把房子打包带走,真是活久见,这场景,可不就是“团结就是力量”的生动写照嘛。
初春时节,走进木质房占比高达80%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谷陇镇大寨村,一栋栋高低错落的木质房汇聚一起,别具民族特色,特别是墙上崭新的电表、线路,整齐划一。这是贵州电网公司投资154万元,“以旧换新”,为41个台区、21个村寨2162户村民更换的电表和线路。
新华网贵阳1月6日电(记者李平、罗羽)“以前这里都是石旮旯地,种玉米‘缺营养’长得矮,老鼠都跪着吃。”贵州省织金县官寨乡大寨村妥倮组村民李麒麟说,坝区“耕地搬家”到这里后,原先跑土、跑水、跑肥的贫瘠地变成了如今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玉米每亩增产500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