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汪杏子)11月18日,住了一个多月的徐爹爹顺利出院,家属和患者满怀感激之情,特地赠送一块写有“医护同心,技术一流”的牌匾。这枚牌匾不仅是患者对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疗团队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鞭策与鼓励。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日讯 近日,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完成院内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为86岁的陈奶奶(化姓)植入一枚胶囊大小的心脏起搏器。这一先进技术让患者不再需要传统起搏器中的导线,为心脏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1日讯(通讯员周珊)八旬老人两次心跳间隔最长达5秒,最慢心率仅29次/分。4月9日,医生将一枚仅重2克、似胶囊大小的无导线起搏器,成功植入老人心脏内,为其续航心脏正常心跳。据悉,82岁的张先生患有高血压、慢性房颤、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病。
重量仅2克、大小如胶囊,上海金山完成区内首例世界最小起搏器植入手术。10月9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金山区获悉,上海市六医院金山分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9月30日成功完成金山区首例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
中新网上海1月2日电 (陈静 胡杨) 1971年,胡根娣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上海市一医院)率先接受了心脏起搏治疗,如今已经80岁。记者2日获悉,她在该院装上了目前体积最小的“Micra无导线起搏器”。
极目新闻记者 曹洋通讯员 吕晴 王慧文八旬婆婆心脏频发房颤,且心脏跳动缓慢,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为她植入一枚胶囊大小的心脏起搏器,为心脏提供动力。由于这种起搏器没有导线,为高龄老人、感染风险高的人群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目前,老人已康复出院。
近日,81岁的卢奶奶和家人们都格外地开心,因为是医生把她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并重获新生。医生为卢奶奶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 卢奶奶的家人说:“这一切,都得感谢大庆龙南医院的心脏监护室团队,是他们为老人成功地植入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才把老人救了过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6日讯 形如一粒胶囊,重量不到2g,电池容量大,预计寿命最长可达12年。如此迷你的一枚心脏起搏器,却可以给患者以重生的希望。近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程翔教授带领团队,在金银湖院区成功为一例高龄女性患者植入国际领先的Micra无导线起搏器。
4月7日,济南市四院心血管内二科李晓梅主任团队,成功完成医院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再次将医院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水平带入更高领域。患者为81岁高龄的老年女性,近2年反复头晕、胸闷,经检查发现为持续性房颤伴长间歇,具有起搏器植入指征。
红网时刻新闻1月8日讯(通讯员 肖晓霞)近日在长沙市第三医院,87岁的夏爹爹接受介入手术,在心脏成功植入一枚体积仅有“胶囊”大小、重量仅2克的Micra起搏器。随着起搏器的顺利植入,夏爹爹的心跳终于恢复规律的节律。手术的成功完成,也开启了医院心律失常治疗的无“线”新时代。
红网时刻新闻10月9日讯(通讯员 刘薇 黄露)近日,长沙市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成功为一名83岁的老人开展Micra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为老人开启“心”生。邵嗲嗲患高血压多年,心悸也是反复发作,每次持续数秒钟至几分钟。最近,邵嗲嗲症状逐渐加重,来到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住院治疗。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南昌医院心血管二科郑春华主任团队成功为一位86岁高龄老人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86岁的刘老伯因反复黑朦长达1个月来中山大学附属南昌医院求治,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跳低至42次/分。
来源:【湖南日报】湖南日报5月11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 高琳 马秀琴)近日,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88岁高龄患者植入无导线起搏器(Micra),此例手术的顺利完成标志着该院起搏器植入进入“无线微创时代”。
8月15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完成可取出的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院方供图8月15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张亮团队成功完成了可取出的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该院也是这项技术获批后国内首批进行手术的医院。
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通讯员 吴琼峰 涂晓晨 王成形如一粒胶囊,重量不到2克,如此迷你的一枚心脏起搏器,给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近日,在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程翔教授带领团队,在该院金银湖院区成功为一例高龄老人植入一枚无导线起搏器。
今年已经80岁的胡根娣是中国心脏起搏器领域的一位传奇人物。自1971年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时任心内科主任刘忠豫为其施行国内首例心脏起搏治疗至今,胡根娣共在该院体内安装过23台心脏起搏器、接受了35次手术,堪称见证了中国起搏器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