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没有债务纠纷,手机却莫名收到催收短信,弄得用户心烦意乱。近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宝山法院)审结了一起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纠纷案,因短信服务提供者未尽到审慎义务,依法判决短信服务提供者与短信内容提供者承担共同侵权责任。
最近,不少网友反映,自己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信息,内容涉黄或者涉赌。信息说自己是在校大学生要兼职,可以提供色情服务,随后是链接,如果要联系,复制链接去手机浏览器看。从反映收到信息的读者看,性别有男有女。收到信息的手机用户均为苹果手机用户,这些信息是通过iMessage形式发送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3日讯(记者赵家新)人在外地,近20天来却收到了5次取件信息,市民担心有人利用自己的信息做不正当的事,便电话报警。警方接警后马上出动,调查后发现,小区有位和她同姓、同龄、同手机尾号的邻居,导致快递点工作人员操作失误。
“喂,您好,我是**的客服人员,我们有一笔贷款,您需要吗?”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骚扰”电话应该不会陌生,大家往往也是“一挂了之”,虽然很不喜欢被这样“毫无隐私” 地打扰,但也很无奈,毕竟生活中类似的“电话”太多或短信相当“普遍”。
近日,某女演员发布视频称,自己孕期及生产后,丈夫多次莫名收到涉黄短信。该女演员在自己个人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丈夫给自己发了一条短信截图,大致内容为“老婆哺乳期,孕期不方便,来找……”她同时表示,这并不是丈夫第一次收到此类信息,之前在自己孕期时,就收到过类似短信。此事引发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