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中说:“砚为文房最要之具。”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将精神追求寄托于文房之中,北宋诗人苏舜钦就说:“笔砚精良,人生一乐。”这不仅是为了能把字写好,更是一种精神享受。由于现代人书写习惯的改变,不再用砚台,对砚台的重视程度也大为下降。
陈佳鸣 乙未初秋,广东肇庆端砚协会新任会长王建华先生赴上海出席上海博物馆砚文化论坛。其间, 约请上海著名砚雕大师李铁民、刘硕识、丁伟鸣及著名藏砚家蔡雪斌等砚界名流一聚,余亦添陪末座焉。雪斌兄与余皆寓浦东,本约同往,后因天津博物馆古砚专家蔡鸿茹先生到沪,雪斌往迎之。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物化象征。取自深山,凿刻成型,一方砚台背后是一方水土,也是一方的文化底蕴。每年文博会,肇庆馆的“镇馆之宝”必数端砚无疑。端砚成名已久,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其体重实轻、质刚实柔,与岭南的文化特质暗合,历来颇受文人骚客青睐。
(视频丨文博会开幕,南方+记者探营肇庆馆,时长共28秒)视频丨文博会开幕,南方+记者探营肇庆馆6月7日至11日,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举办。肇庆馆设在11号馆粤港澳大湾区馆。肇庆第15年组团参展,带来了包括端砚、玉器、广府金绣等1000余件文创产品。
作为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是肇庆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在端州区白石村,处处可见俯首雕刻端砚的工匠。“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崖壁一坼,性命齐捐......”据说酷爱砚石的大文豪苏东坡流放惠州时,曾到过砚坑,他在《端石砚铭》里描写的场景就是端砚采石工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牛年寻“牛”。说起牛,自古以来,人们都会想到它勤劳耕种的形象。在浙江博物馆,有一些颇具江南人文特色的“牛文物”。其中就有1600多年前,东晋古人根据牛的样子制作的“台灯”和“手电筒”的结合体。这头憨态可掬、双蹄插腰、像人一样站着的小牛犊就是国家一级文物东晋瓯窑青瓷点彩牛形灯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