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这里是进出入新疆的必经之地,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夹挤地带,西有祁连山脉,地形形成一个狭长的地貌通道,故这里也被称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原大地前往西域及中亚必经之地,伴随着中西方陆上交流和贸易的发展,这里也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
11月11日,省水利厅与武威市座谈河西走廊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引大延伸增效)推进工作,厅党组书记、厅长牛军,武威市委书记王国斌出席会议并讲话,武威市委副书记、市长马秀兰,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有孝,厅一级巡视员陈继军出席座谈会。
水被称为生命之源,是人类目前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但就算中国的水资源相对丰富,却面临人均占有量少,以及时空分布不均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启动了南水北调工程,但其实在这一项目前,一项耗时60年的调水工程就已经开始,如今中国全面打通了河西走廊,它就是引洮供水工程,引洮供水,甘肃省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了引洮河水到中部地区的设想,曾于1958年开工建设,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终因工程规模过大,国力民力不支被迫于1961年6月停建,一直到2021年9月,这项工程才全面建成。
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建造了很多奇迹工程,我国长城和埃及金字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中华民族就是善于创造奇迹的民族,从先秦时期到现代社会,我们这个国家从来都不缺乏奇迹工程,隋唐时期贯穿汉地的“京杭大运河”“长城”“都江堰”等等。
根据甘肃、新疆地形,引黄入疆有两种路线可以设置:1、从刘家峡水库开始,经西固区、中川兰州新区、景泰县到祁连山北麓,然后沿祁连山北麓一路向西进入新疆。该方案的优点是:取水点比较高(约1800米),覆盖面比较大(大约河西走廊60%面积)。
随着国家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陆续公布,一个渐行渐近的危机正在向我们走来,前段时间,人们过度地关注迟迟未发的人口普查数据,实际上重点关注重点是人口正向增长的隐忧、而这些隐忧的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我们这一代人80、90后年青人对现实生活中不断增长的生活成本的焦虑与无奈。
截至目前,我省累计创建节水型企业146家,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升至94%以上。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22%。2019年以来,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万平方公里,新修梯田502万亩,新建淤地坝249座,除险加固淤地坝258座。
甘肃省重大水利工程推进顺利,一批社会关注度高的水利工程获批复,惠民水利工程稳步推进润泽陇原大地。2024年,甘肃水利工作将继续迎难而上,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来源:【人民日报】穿行河西走廊,当地干部群众讲述最多的是新时代生态之变、发展之变:以前风沙吹人跑,今天人们追风逐日,戈壁荒漠成资源,长出片片“光伏海”。以前大水浇地,现在滴灌浇苗,农作物亩均用水量较10年前少了一半多,产量增、效益涨。
原标题:甘肃全面加快黄河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新网兰州11月27日电(记者 丁思)甘肃省政府新闻办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说,该省全面加快黄河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以来,黄河流域共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727亿元,有力保障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甘肃经济网陇西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王云祥)3月11日,全省水利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会议在陇西举行。记者在会上获悉,我省白龙江引水和黄河甘肃段河道防洪治理2项工程已列入水利部2024年度重点调度项目清单。
近年来,甘肃省水利厅准确把握我省黄河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的功能定位,立足水情,聚焦重点,扎实做好“知水情、量水行、解水难、兴水利、除水害”五篇文章。加快水网建设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应对水旱灾害风险、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