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祥龙 王攀 摄影摄像报道一块长度一米左右的木板,前后两段有被锯掉的痕迹,上面的文字亦不全。即便如此,它仍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陈列在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内。5月26日,纪念馆讲解员符雪静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这块木板,是一张“割麦证”。
新华社拉萨7月24日电 题:西藏雕版:一块木板传承的匠心新华社记者魏冠宇、春拉、吴思思青涩腼腆的牧童牧女、骁勇善战的格萨尔王、活灵活现的羌姆舞场、敦煌文献中的藏文版儒家典籍……在西藏能工巧匠的手中,一块木板能被雕出各种花样,潜能无限。
在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地,多姿多彩的建筑之美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成就。宫殿、园林、庙宇、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四大类型。其中,民居建筑更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中国各民族的民居建筑,兼收并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它是中国人的生活家园,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顾也是:女,1956年进藏,曾任新华通讯社西藏分社记者、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等。1977年内调。退休后在沪定居。口述:顾也是筹建开荒双丰收1960年初,我从新华通讯社西藏分社调到筹建中的西藏人民广播电台。
新华社昆明7月31日电题:尼西黑陶:续写窑火中的非遗之美新华社记者黄韬铭、佟璐“啪、啪、啪……”清脆而富有节奏的拍打声此起彼伏,不断响起。一群游客围坐一圈,专心致志地听着讲解。他们左手匀速转动底部轮盘,右手持木板轻轻拍打。不一会儿,每个人面前的杯状陶坯都已初步成型。
“打阿嘎”是一种藏族传统的屋顶或是屋内地面的修筑方法,利用当地特有的被称之为“阿嘎土”的泥土和碎石加上水混合后铺于地面或屋顶,再以人工反复夯打使之地面、屋顶坚实、平滑、不渗漏水。摄影 拍鸟的亦诺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养成了一种伴随劳动唱歌的习惯。
新华社昆明7月31日电 题:尼西黑陶:续写窑火中的非遗之美新华社记者黄韬铭、佟璐“啪、啪、啪……”清脆而富有节奏的拍打声此起彼伏,不断响起。一群游客围坐一圈,专心致志地听着讲解。他们左手匀速转动底部轮盘,右手持木板轻轻拍打。不一会儿,每个人面前的杯状陶坯都已初步成型。
民居是最大众化的一种建筑,它的形制受制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因素。一、民俗记忆之建筑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
范建生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景区风光。 谢尚国摄(人民图片)川西高原是云的故乡。一朵朵白云,宛如高原上巍峨耸立的雪峰,身姿曼妙,又显得深厚广袤。跟随飘浮的云朵,沿着湍急的岷江,进入川西北地区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我来到梦寐以求的九寨沟。
河流东逝水,而水擦擦里的虔诚,随着水流充满了整个世界图·文/舒放很多年前在藏地行走的时候,见过一位老人在河边蹲着打“水擦擦”。当时没有留下照片,心中一直有些许遗憾。这次西行阿坝,算是弥补了这个遗憾。或者说,收获了更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