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粼粼,平静的海面下,隐藏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在山东威海湾的深处,沉睡着一艘传奇战舰——定远舰,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抗争,也承载着无数英烈的忠魂与梦想,百年之后,当这艘铁甲巨舰的残骸重见天日,那些尘封的历史记忆也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
定远舰铁甲起吊现场。(图片来源: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海报新闻记者 贺辉 威海报道在威海湾的海底静静等待120多年后,定远舰铁甲终于重见天日。厚重的铁甲,诉说着当年的激烈、悲壮与屈辱,成为教育警醒国人的最好教材。作为目前国内出水的唯一一块北洋海军防护装甲,近3米的尺寸和18.
□冬华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损失多艘舰船,沉没或搁浅于威海湾的就有定远、靖远、来远、威远、宝筏等。战后日军占领威海卫达三年之久,直到1898年5月才全部撤离,这期间日本完成了对威海湾沉舰的打捞,将出水物品作为战利品运回日本。
这无疑是令人惋惜又痛苦的时代悲剧,曾几何时,也有许多人想要将其打捞上岸,希望借此缅怀先烈、洗刷耻辱,但很遗憾,碍于技术条件与国家实力的欠缺,此事也只能一拖再拖,还是直到2020年9月17日,时隔一百二十五年,曾经那艘号称“亚洲第一巨舰”的定远号战列舰才终于重见天日。
海报新闻记者 贺辉 威海报道“水下考古不是在旅游度假区潜水,它更像是盲人摸象、大海捞针,因此非常依赖科技手段。”2017年以来,周强作为联合考古队的一名潜水员,陆续参与了定远、靖远、来远三艘甲午沉舰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
202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也是甲午海战沉舰水下考古工作开展10周年。12月18日CCTV-1,22:30档,《寻古中国·水下考古》系列第五集《甲午沉舰》,充分利用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山东威海海域发掘出的甲午沉舰遗物,从考古视角解开一个个甲午海战之谜。
今天是我们海军成立75周年纪念日,举国同庆,随着第三艘航母的下水,我们已经迈入“大海军”时代。这是一个久负屈辱的灵魂,它无法用自杀殉国来终结自己,却只能作为战利品任人摆布,继续忍受屈辱,默默地注视着每一个中国人,这是屈辱的目光,这更是用无数生命换来的最惨痛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