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为什么黑骑着白马从对面经过时,我会站在窗前?为什么我会在那一刻刚好凭直觉打开了百叶窗,并从积雪覆盖的石榴树枝后,望了他那么久?我没办法准确地告诉你们。是我通过哈莉叶告诉了艾斯特,因此,我当然很清楚黑会经过那条路。
土耳其作家、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的名字叫红》《纯真博物馆》等畅销书的作者奥尔罕·帕慕克。时隔六年,当热爱他的文艺女青年已变成文艺女中年时,终于迎来他的新书《脑袋里的怪东西》(暂译)。当然是土耳其语版本。
除了医学上的落后外,帕慕克在《瘟疫之夜》中还在思考政治与人生观的问题,他说,“东方人大多是宿命论者”,而在宗教氛围更浓烈的奥斯曼帝国,死亡不仅是威胁或惩戒,它还是一件所有人都无法逃脱的宿命,既然是宿命,便无法避免。
《红发女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最近的一部长篇小说,中文版日前由世纪文景出版。他的新作《红发女人》充满了镜像和孪生的母题,它对比了波斯史诗《列王纪》和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因此它必然是一个关于父子的故事,但同时,它也讲述了梦想、爱、诱惑、被抛弃和被遗忘的人群,以
记者 | 潘文捷编辑 | 黄月北京时间2月6日,土耳其先后发生两次震源深度20千米的7.8级地震。11日,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女孩被困于倒塌的混凝土下,男人不知如何是好》。
诺奖得主,柔情文字。奥尔罕·帕慕克:分享秘密的伊斯坦布尔倒影记者 | 陆静在天空中冷空气跟热空气交融会合的地方,必然会降下雨露;海洋里寒流和暖流交汇的地方会繁衍鱼类;人类社会多种文化碰撞,总是能产生出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
(Adam Nade/图)(相关报道详见《奥尔罕·帕慕克:我希望我的故事带点童话色彩》)像诗人胡桑说的,《瘟疫之夜》推翻了我们之前的阅读经验。奥尔罕·帕慕克故意使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创造了大量面目模糊的角色,我读得气喘吁吁两眼抽筋,还是像徘徊在一幢精密建筑的门口找不到开门的钥匙。
2006年获得诺奖之后,帕慕克先生曾在2008年到访中国,第一场公开活动中他就曾自豪地宣告,“我刚完成了一部600页的小说”,即2010年由世纪文景出版的中文简体版《纯真博物馆》,一部细腻婉转又悲伤的爱情故事。
原标题:“名家讲经典——徐则臣:关于奥尔罕·帕慕克,一个‘帝国斜阳’的书写者”文学活动举办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苏墨日前,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配套活动“名家讲经典——徐则臣:关于奥尔罕·帕慕克,一个‘帝国斜阳’的书写者”文学活动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
帕慕克的小说都有着浓厚的政治与历史主题,作为爱情小说的《纯真博物馆》也不例外,它完全可以解读为一个由西化生活方式带来的冲击所形成的生活碎片的故事。但是,吸引着世界各地读者前往位于伊斯坦布尔的纯真博物馆去参观的,却只是书中凯末尔与芙颂的爱情故事。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让书香与您常伴《黑书》[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著李佳姗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帕慕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曾谈论自己一段特殊的写作状态——我孤独而悲哀,就像卡利普,每天不刮脸,不修边幅。
6岁的时候,帕慕克便开始学习画画,大学主修建筑专业,祖辈希望他继承家业,成为工程师,不过他天生具有逆反心理,建筑专业并不是他想要的,立志于成为一名小说家,后辍学,来到伊斯坦布尔大学,主学新闻学,也宣布进入职业创作生涯。
奥尔罕·帕慕克,生于伊斯坦布尔,自幼学画,大学主修建筑,后从文。200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在探索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阅 读 小 说 时 我 们 的 意 识 在 做 什 么 /帕慕克小说是第二生活。
费里特·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作家,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进入罗伯特学院学习一直到高中毕业后,由于全家的期望,以及自己梦想中的职业─画家,而去伊斯坦布尔理工大学学习建筑学,但在三年后中途退学,成为全职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