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观点盛行,严重干扰了人们对抗战形势的正确认识,人们对抗日战争的前途、策略和方式等问题存在诸多困惑,急需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和引导。-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艰苦的破窑洞中,仅用九天时间便写成《论持久战》。
作者:相忘于江湖持久战,是相对于速决战而言时间更长久的战争、战役和战斗。谁是抗战提出“持久战”的第一人,目前还有争议,有蒋百里、蒋氏、陈诚、主席等多人。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真正让“持久战”落地生根、声名远播的还是主席的《论持久战》。
为了初步总结全国抗战经验,批驳当时流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毛泽东在1938年五六月间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明确指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论持久战》的英文翻译最早完成于1938年10月,由《大公报》记者、中共地下党员杨刚翻译,上海英文杂志Candid Comment从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分4次连载,英文题目为Prolonged War,作者署名为Mao Tse T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