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军人的实力不凡和不惧牺牲,曾经交战过的对手们始终视为一个谜,他们无法理解却无不佩服,他们把原因归结为中国军人身上那谜一般的“东方精神”。什么是谜一样的“东方精神”?这些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联合国军人,恐怕至今也不知道,那些铁骨铮铮的中国军人在奋勇拼杀背后所背负的隐忍和伤痛。
抗美援朝中,有哪一仗是直接关乎志愿军命运的?当时志愿军前4次战役,已经打的“联合国军”节节败退,这位新上任的指挥官,上任时还只是个中将,5月才晋升的上将,美军高层甚至有人怀疑,李奇微是否能够胜任总指挥位置?
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从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中可见一斑,影片中,志愿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电影的艺术加工,也让这场战役中三个师的功绩,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究竟谁才是这场战役中最耀眼的明星?
这是63军189师最后的一场战斗,也是189师仅有战士的战斗,剩下的都是伤残的士兵,都已经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在这场长达13天的攻坚战中,我国志愿军顽强抵抗,伤亡惨重,最终守住了阵地,就连彭老总都为之落泪。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战役?
铁原阻击:志愿军以9400对抗7万军队,李奇微根本找不到合适目标。面对李奇微率领的7万精锐美军,装备了1000多门大炮、1000多辆坦克和大批战机的强大火力,189师师长蔡长元临危受命,带领仅有9400人的部队展开了一场令人惊叹的阻击战。
在抗美援朝的历史长河中,铁原阻击战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却常被忽视的节点,最近上映的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里,把这场战役呈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对那些英勇奋战的志愿军战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可是一场让人心跳加速、让人肃然起敬的战斗,今天就让我们好好聊聊这段尘封的岁月。
1951年,美军计划复制仁川登陆,在朝鲜东西方向最狭窄的“蜂腰部位”登陆,截断志愿军前后联系。作为反制,中朝军队集中14个军沿着200多公里宽的战线同时推进,发起第五次战役。刚刚接替麦克阿瑟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陆军中将李奇微命令美军以每天20英里(约合32公里)的速度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