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是由银铜两种材料制成,其中含银6钱4分8厘,银在制作材料里占八成九,是真正的贵金属货币。大洋在民国时期总共制造了7.5亿枚,平均到当时4亿中国人身上,每人分不到两枚,可就是如此稀少的发行量却让大洋成了“保值之王”,一直到现在还有人热衷于收藏。
货币在我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最开始的贝壳等实物货币,到后来的铁、金、银等金属货币,再到纸币这种代用货币,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货币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货币也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低级不断转向高级。
民国时期的一个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如在《大宅门》中,白七爷自家养的毛驴,吃了包子铺八笼包子,前一秒钟包子铺老板还在为白毛驴吃了自家包子大声哭起来,后一秒,白七爷就抛出的大洋立即让肉包店的老板笑了。
货币作为经济活动的血脉,承载着价值的交换,更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回顾过去,民国时期的袁大头银币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跃然纸上,成为探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的重要纽带。一、袁大头:民国时代的黄金标准民国时期一枚银质的袁大头不仅是货币,它是稳定的代名词是百姓口袋里的“硬通货”。
货币在中国变了又变,最早人们用贝壳交易,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起刀币、布币等货币,由于各国都自己铸造货币,导致货币形状杂乱,重量悬殊,不利于管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也统一了全国的货币,规定全国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