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现收录于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又弘扬时代精神的好文章。这篇文章只有两千多字,却把前后十几年的故事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次日清晨的短暂时间内加以描述,最后结尾移诗入题,含蓄隽永。
【原文】驿路梨花. 彭荆风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这篇情深意意浓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云南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补充背景:本文是作者被迫搁笔多年后于1977年秋所作,当时党中央提出了学习雷锋。作者30多年时间都在云南生活,云南边疆民风淳朴,尽管不把学雷锋的口号挂在嘴上,但他们一向乐于助人为乐,热情好客,关心他人。
魏宝龙,陕西省教学能手,宝鸡市课改标兵,宝鸡市“名师大篷车”讲师团成员,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杨军辉语文工作坊成员。曾有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在省市级获奖,在期刊《教师报》《中小学教学管理》《宝鸡教育》等报刊上发表。
《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精选小学语文教材中与革命文化相关的课文,并基于课文内容从多个维度拓展书写,介绍课文内容的历史背景,钩沉课文中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发掘课文故事中的精神力量,总结课文故事对今天的深刻影响,展现革命文化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新的光彩的
文革中,全国中小学没有统编教材,各省的中小学均使用本省教育部门编写的教材。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编写全国统编教材的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教育部委托中小学通用教材编写组承担这项工作,中小学通用教材编写组于1978年编写出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试用本)通用课本印行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