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鹰 李长浩 盛伟 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近日,一场科技感十足的爱国教育活动在四川凉山州民族中学举行,来自西昌卫星发射指挥控制中心的多名航天科技工作者,与广大师生分享了航天人追梦路上的奋斗故事,也为学生们带来一场精彩的航天科普讲座。
时间总是眷顾着奋斗拼搏的人,1970年我国用自己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发射上天,在探索太空征程上坚实的迈出了第一步,同年7月14号计划准备在1973发射属于我国自己的第一艘飞船,代号为714工程,然而伟大的征程路上总有磕磕碰碰,由于载人航天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当时国内的经济基础薄弱,物资还相对缺乏,工业制造和相关工艺技术都比较落后,再加上内忧外患的国内国际环境。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2022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达到64次,再创历史新高,重大航天工程成就斐然,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太空探索范围更深更广,深空探测能力持续增强,以高质量创新引领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国从航天大国加快向航天强国迈进。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近年来航天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航天已进入以大规模互联网星座、太空资源开发与利用、载人月球探测和大规模深空探测等为代表的新阶段,各国正在实施和规划大规模星座计划、载人月球探测计划、载人火星探测、地月空间经济圈等,进入空间规模需求快速增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
近日,YouTube科技博主“竞逐太空”(Race To Space)发布的一条视频引发热议,它对比了中国与美国航天计划的差异,并详细分析了中国的三大优势。这条总结梳理中国航天高速发展原因的视频,也得到了很多海外网友的赞同。
新华社莫斯科4月24日电专访: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对世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访俄罗斯航天历史学家热列兹尼亚科夫新华社记者安晓萌俄罗斯航天历史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近年来,中国航空航天业发展迅速、成绩斐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坚定道路自信,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支撑,目前,一批重大航天工程陆续实施,一批航天成果集中涌现,我国正在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上豪迈前行。
这几天在全国各地,航天开放日、知识竞赛、科普讲堂等各类线上线下活动精彩纷呈。将这样一个日子设立为“中国航天日”,既是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体现对几代航天人不懈追求航天梦的褒奖,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