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 年 9 月 15 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这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正式开始。这场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和钱玄同等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发起,旨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
广州市越秀区融媒体中心与上海市黄浦区融媒体中心共同发布“新青年·新刊”栏目。该栏目将以青年人的视角和阅读习惯,宣传推广两区的红色历史、红色景点、红色文化活动,展现当代青年人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姜孟欣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让人们再次深刻感受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名鼎鼎的杂志《新青年》,作为五四时期启蒙一代人精神的刊物,收录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均由当时中国杰出的爱国知识分子所创作。
《另一场新文化运动:五四前后“梁启超系”再造新文明的努力》,周月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11月版,268页,78.00元一谈起“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今人头脑中浮现的影像可能初始清晰,稍加思索后又趋于模糊。
昨天,最新一期“1925红色经典阅读沙龙系列活动”在1925书局举行。本期活动以“新青年”为主题,由上海作家黄向辉带领读者了解“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探讨崛起的“新青年”群体是如何在新旧文化的对抗和东西文明的碰撞中不断地呐喊与奋斗,最终拥有“我是世界的”大胸襟和大气魄。
鲁迅曾在《热风·题记》中追忆“五四”后的情形:“那时革新运动,表面上却颇有些成功,于是主张革新的也就蓬蓬勃勃,而且有许多还就是在先讥笑,嘲骂《新青年》的人们,但他们却另起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目: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