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民国十一年,摄影师胡伯特 C 怀特与其孪生兄弟詹姆士 H 怀特来到北京,并在北京开设了语言学校,期间两人为中国风光及人文所吸引,利用假期四处游历,拍下大量照片,并于1927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合集《燕京胜迹》,真实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城风貌。
天安门广场,是北京市中心的城市广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它因位于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南门“天安门”外而得名。天安门广场上历来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相当影响力的历史事件。明清时期天安门城楼但你知道吗?
自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就成为国家重要政治、国事活动场所,国庆阅兵、重大节日活动等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可几乎没人知道正对广场的天安门城楼竟然是五十年前重新建造的,那么历史悠久的天安门城楼为何重新修建呢?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前国旗升......”说起北京天安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然而在1969年天安门曾被秘密拆除秘密重建,如今我们看到的正是天安门重建后的模样,为什么要拆除重建呢?天安门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皇城四个门为: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初叫“承天门”,意为“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名“天安门”。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外开放。
1961年10月1日晚,北京天安门广场,国庆节群众大联欢。新中国成立后,矗立在北京城中心已600多年的天安门,见证了无数大国内政外交的重要瞬间,也成为中国人时代记忆中熟悉的背景和坐标。中青报老照片来到北京,去天安门看一次升旗、留下一张照片,是几代中国人的情结。
天安门位于北京市中心,面临长安街,是中国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其图形更是被设计入国徽。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建成于1420年,最初名为“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很多触发巨变的政治、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与近代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紧密相连,其空间形态和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折射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