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庆 图据受访者2月26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往年这个时候,眉山丹棱人杨家文便会带上唢呐,早早出门,在“闹花灯”时表演丹棱唢呐。可今年,杨家文却没有表演成。“因为疫情原因,今年都没有闹花灯了,所以就没有表演。”杨家文说。
唢呐艺人马圣玉一部《百鸟朝凤》,唤醒了人们对唢呐人的记忆。在影片中,焦师傅的年代,吹唢呐是门受人尊敬的匠活儿,《百鸟朝凤》是赐给亡人的最高荣誉。“焦家班”经过了一个时期的辉煌后,慢慢到了面临唢呐被边缘化的境地。
红白喜事儿吹唢呐的传统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已经沿袭上千年,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及农二代、农三代思想观念日渐转变的趋势下,老一辈农民依然对像吹唢呐这样的传统习俗特别看重。可以说,恰恰是老一辈人的坚持与较真儿,多种传统习俗与文化才得以流传至今。
我们村一个高龄老奶奶,年前腊月二十六去世了,这个时间段,村里闲人多,都来给逝者家里免费来帮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儿子还挺孝顺,儿子在附近工厂打工,工资五六千,老婆也在附近工厂打工,工资四千,夫妻俩月入一万,省吃俭用供两个儿子上学和赡养老人。
8岁开始学剪纸,一张红纸,一把剪刀让她被人誉为“天才剪花娘子”、“天才绣花女”“剪纸大师”91岁高龄的郭佩珍现在已经患上老年痴呆症,清醒时的她告诉华商报-二三里资讯记者,她现在最大的想法就是把自己的作品多留一点是一点。
在登封阳城开发区隔子沟村,有一位104岁高龄的老人吴大妮。这位老人不仅高寿,还拥有一个大家族,五世同堂、子孙孝顺、和睦相处,让人羡慕。老人吴大妮,跟一般老人相似又不同。她喜欢到处溜达,喜欢唱小曲,这个大家庭里,因为有这样一个“宝”,而更加其乐融融。
文| 李焱唢呐,作为一种民族吹管乐器和流传甚广、技巧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宛西一带尤为盛行。一支小小的唢呐,历经沧桑,见证了民俗、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变迁。唢呐,俗称“嗽叭”、“响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州一代又称作“嘀嗒”。
“他89岁了,他85岁了,他83岁了,我们队里最年轻的队员也69岁了。”1月26日,在高唐县金城广场,记者偶遇了一支老年锣鼓队,队长吴运奇热情地介绍起他这群老伙计。高唐县金城广场锣鼓队正在排练。锣鼓队是吴运奇在2010年组织起来的。
首先回答:举报是你的权利,没有对错,不受道德捆绑!1:举报还是不举报?看到很多人说,这种红白事,是要忍一忍让一让的,可见传统习俗,深入人心,自然我觉得人情通达的社会是好的。对于题主,你选择忍让,我要赞美你,说明你是同理心的。
来源:【闪电新闻】近日,90后济宁姑娘刘雯雯的一段唢呐演奏惊艳出圈。视频中,她手持着号称乐器之王的唢呐,一口气吹奏了长达40多秒的《百鸟朝凤》,如同百鸟之声般惟妙惟肖、丰富多彩。让我们跟随视频,一起了解中国首位唢呐博士刘雯雯成功背后的故事。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
今天是2023年1月10日,我在山东济宁,我的老家,参加了一位表亲爷爷的葬礼。万分悲痛!和执事人闲谈的时候,才知道农村现在的葬礼竟然花费如此之大!四个人一组的唢呐团队,包含哭灵,唢呐表演,还有迎接花圈,然后送到墓地!花费是3000。点歌另算钱!我不知道这种花费是多还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