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诸葛亮躬耕地之(一)反对“隆中对”的提法,还“草庐对”一个迟来的公道:关于诸葛亮与刘备那场史诗级对话的文章,其原本的《草庐对》名字似乎早已被后来耳熟所能详的《隆中对》取代,甚至也包括那个比“隆中对”本身还要出名的“隆中对复出背后”的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看到了其中的猫
诸葛孔明躬耕地之争,旷日持久,迁延至今而犹未决。谭其骧、易中天、李敖诸学者,皆主襄阳隆中之说,《现代汉语词典》亦作此注,《汉晋春秋》《水经注》等古籍,亦有相关记载。众人多惑于权威之论,莫衷一是。 然吾于诸葛亮躬耕地之研究,独辟蹊径。
卧龙岗作为重要历史遗迹,现有古建筑 150 余楹,古树名木 200 余棵,匾联 200 余幅,碑刻 500 余通。布局严谨,庄严肃穆,成为全国武侯祠中建祠最早,匾额楹联碑刻最多,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处人文景观。
在历史文化的版图上,南阳与襄阳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由来已久,而其中襄阳一些颇受争议的举动,更是将这场争论推向了新的高潮。襄阳植物园改名卧龙岗襄阳方面常常宣称南阳卧龙岗是“乱葬岗”,是假的躬耕地,坚称诸葛亮绝不可能在卧龙岗隐居躬耕。
最近几年来,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网上吵成一锅粥。襄阳说、南阳说,谁也说服不了谁,谁都能拿出一大堆的证据,包括各种古籍的记载、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定、名人的吟咏的诗词等等。我记得这个问题,在90年代以前,是没有争论的。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其躬耕地的归属一直是历史学界和民间热议的话题。通过对清乾隆十九年编修的《新野县志》研究,我们能清晰地得出结论: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而非南阳卧龙岗。 《新野县志》作为新野县仅存旧志中最完整的一部,其权威性和可靠性不容小觑。
诗人李白《南都行》中有“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的句子。还在一首以诸葛亮自况的《留别王司马嵩》诗中感叹道:“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父吟。”还曾作《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诗,中有:“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垄亩躬自耕。
历代中国史书真实、可靠性最高的有二本,其一是写汉武帝(公元112年)前的历史数司马迁的《史记》;其二是写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的历史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它史书的真实、可靠性较这二本逊色许多,三国时古南阳郡地域受后代变化影响大,这造成今许多河南人的误认为,这还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