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立志,求学报国黄旭华于 1926 年 3 月 12 日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原海丰县),祖籍广东省揭阳市。他的父母皆为医生,他自幼勤奋好学,但求学经历坎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目睹了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心中逐渐树立起科学报国的远大理想。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黄旭华院士2月7日,一则关于黄旭华院士的讣告登上了热搜,顿时举国悲痛。享年99岁,因病逝世的黄旭华,是我国研制第一代核潜艇的4位总师之一,而他的离去,也正式标志着这四位工程师全都不在人世,更标志着一个传奇时代的谢幕。
海报新闻记者 赵恩 刘敬怡 上海报道“敬爱的黄旭华学长,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敬爱的黄旭华学长。”2月7日,上海迎来了年后第一场寒潮。强冷空气的侵袭使上海的温度跌至零下,然而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内,却仍有人不惧寒意,悼念“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2月7日,黄旭华同志治丧工作委员会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
“回到2019年,总是在书本和新闻中出现的老人,就坐在我们面前,那是一位可爱的寻常老人,说话带笑意,脸色红润润的,身体随着讲述有小幅的晃动,故事讲得很有感染力,思路仍敏捷,眼里有神采。”“黄老过世了。”2月7日中午不到,有老同学发来消息,我生出一点恍惚。
极目新闻记者 赵贝南海的风吹到了江城,当年在南海深潜的黄旭华院士,走完了“赫赫而无名”的一生。2月10日凌晨1时30分,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总体楼的黄旭华院士吊唁厅,依然灯火通明。摆成潜艇造型的花丛,依然簇拥着黄旭华院士的音容笑貌。
开篇:一张消失的“全家福”1957年,上海码头,一位年轻人提着行李与家人告别。母亲拉着他的手问:“孩子,你要去哪儿工作?”他沉默片刻,只答:“去北京,搞科研。”这一走,他“消失”了整整30年。家人再未见过他,甚至连父亲临终前都未能见他最后一面。
致敬,缅怀!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武汉举行10日上午,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殡仪馆举行。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寒梅泣雪,万人垂泪!今天,武汉全城为一位老人停下了脚步。”清晨7点,武昌殡仪馆外已排起长队。寒风中,有人手捧腊梅,有人怀抱核潜艇模型,更多人攥着写满悼念诗句的纸条,只为送别一位99岁的老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
“全网起立,敬礼!”“泪奔,深深致敬!”“为国铸剑数十载,黄老千古”……连日来,无数网友通过线上“吊唁厅”或社交平台等留言、献花,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表达哀思、致敬英雄。
一城鲜花,为一人卖空;一城鲜花,因一人绽放。2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殡仪馆举行。人们自发前往,献上鲜花以寄哀思。送别的人群蜿蜒绵亘,看不到尾。
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王俐燃 涂梦蝶统筹 陈凌墨摄影记者 刘中灿 萧颢 王永胜 刘博有武汉的学子赶来,现场拿出口琴吹奏一曲黄老最爱的《送别》;有人从襄阳赶来,送来连夜用积木拼成的核潜艇模型;还有全国各地的网友,送来鲜花遥寄哀思与敬意……2月6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因
射雕英雄传中,讲述的是郭靖和黄蓉的爱情故事。在书中,郭靖和黄蓉,二人的恋爱经历,也并不算简单,两个人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雨,到最后终于走向了正果。桃花岛本是黄药师的老巢,他为了建筑桃花岛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也是他的全部家当,为何郭靖黄蓉成亲后,黄药师要离开桃花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