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锦前(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和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宝贵遗产和重要精神财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构建具有新效能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径,不仅要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优势,弘扬好世界文化的瑰宝,更要利用国际平台,占领文化高地,用好国际相关宣传手段与认定标准,让世界聚焦中国,聆听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在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文化霸权主义暗流涌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需要构筑一个全面、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时代“文化长城”,向世界展现一个兼具历史厚度、时代温度和创新锐度的中国形象。
姓、复姓外,还有双姓,多见于旧时已婚妇女,一般无正式名字,双姓后加“氏”字即作为称呼,如李杨氏、刘张氏之类。名字:人的基本名称,一般是一生下来时被人们赋与的,也有少数是成人时自己选择的。名字是任意起的,但有些又有限制,比如一个家族同一辈人的双字名中的前一个字按照家谱的规定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