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由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主办的大湾区艾滋病防控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会议回顾了40年来大湾区抗击艾滋病疫情的成果,对未来艾滋病防控重点工作作出展望,对如何实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目标进行了讨论。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闫硕 北京报道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以人体CD4+T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免疫功能缺陷,疾病后期可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综合性疾患。艾滋病目前还没有彻底治愈的手段,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又一名艾滋病患者被治愈了,这吸引了全球目光。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月15日报道,68岁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男子保罗·埃德蒙,在骨髓移植5年后宣布,他的急性髓性白血病已基本治愈,由此,他成为全球第5个艾滋病被“治愈”的人。
在人类抗击艾滋病的第四十三个年头,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于2023年12月在《自然》子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TTT,影响因子39.3)发表的突破性研究,犹如暗夜中的一束强光,为功能性治愈艾滋病带来了革命性视角。
据统计, 2019年我国有21,000人死于艾滋病,是所有其他传染病总和的五倍。该研究将纳入人群分为三组,未感染 HIV 的成人,接受 ART 的 HIV 感染成人,在确定以30 mg/kg给药的PGT121在组1和组2中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后,研究的第2部分开始,未接受ART且患有病毒血症 的HIV感染者被纳入组3。
2023年2月20日,德国杜塞多夫大学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宣布,一名来自德国的53岁男子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其体内的HIV已被清除。近年来,艾滋病被治愈的病例不断出现,这是不是意味着人类打破了艾滋病的魔咒?
从1985年首例艾滋病病例报告至今,艾滋病在我国已经整整传播了38年。在过去的38年里,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方式、受害人群与波及地域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应对艾滋病流行的防治策略与措施,也发生了从被疫情牵着鼻子走到主动出击的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