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安全软件发现,微信的聊天记录竟然能够被一些软件窃取,甚至是“脸书”、Whatsapp……都是在被监控着的。当用户用微信银行来查询个人的一些信息和服务的时候,都是需要输入卡号和密码来查询的,那岂不是这些隐私都被曝光在光天化日之下了!
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困惑,你刚在微信或者其他地方,输入我想要XXX,不一会,不管是某些购物平台或者某短视频平台,就会给你推荐你之前想要的产品,是不是有种被偷窥的感觉,或者被监控的感觉,难道这些平台会读心术不成?
不得不说,在如今,个性化推送已经成为了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了。不管男女老少,都能给你扯上几句:明明没有在电商平台搜索东西,但是怎么就被精准推送了呢?难不成,手机在监听我们的对话吗?作为国民级的聊天软件,微信自然也深陷“窃听风云”。
“爬虫”,是近年来一个活跃于科技圈的名词,相信很多人都听到过。通俗地来说,爬虫就是一种探测机器,它的基本操作就是模拟人的行为去全网“溜达”,查看已经发布的内容,再把这些信息“背回来”进行集中处理,就像一只虫子不知疲倦地爬行于网络世界中搬运数据信息。
个人信息网上随处可见 “爬虫”能从500人中准确“识别”400人无隐私宛若“透明人” 互联网理财看紧“荷包”“一会回去给自己的银行密码保护问题设计一个奇葩答案!”11月18日下午,参加完在上海举行的互联网金融安全论坛后,一位与会者“心有余悸”地说道。
我的公司是在没有得到被查询人授权的情况下收集个人信息的,而且还从上游公司购买信息,经数据整合后卖给下游公司从中获利,当时我没考虑这么多。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一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团伙中的12人提起公诉。
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爬虫行为作出明确定义,2012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曾于出台的《互联网搜索引擎服务自律公约》中将其简单定义为“自动爬行网络的程序”,而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19年5月出台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中,首次对爬虫行为进行明确规制,即“网络运营者采取自动化手段访问收集网站数据,不得妨碍网站正常运行;此类行为严重影响网站运行,如自动化访问收集流量超过网站日均流量三分之一,网站要求停止自动化访问收集时,应当停止”。
【资政场】作者:韩轶(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聂晶(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犯罪防控研究中心研究员)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应用,人们的工作、交往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数据成为驱动社会发展的新型生产要素、各行各业增强竞争力的重
按照“净网2023”、公安部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以及张家界市“铁腕治旅”专项行动总体部署,近期,张家界市公安局永定分局成功破获1起利用黑客软件,绕过某直播平台安全机制,非法获取旅游推广直播间观众信息,再低价倒卖给本地旅行社的团伙案件。
在这个一眼望不尽车的年代,车对人们来说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但对车的价值要求提升,对车牌号的好还也越来越注重,好的车牌号很多时候成了身份的象征,如何获取一个好的车牌号,随着现在选号技术的越来越成熟,选一个好号也慢慢的变成了一个随机的事情,然而,偏偏就有这么些人,不甘于这样的公平,利用非法软件,侵入选号后台,人为干预选号程序,那么这种行为构成何罪,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今天就给大家具体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