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艺术耕耘使文案/艺术耕耘使汉中——这个被誉为“天府之国”“中华聚宝盆”“天汉大地”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在三国时刘备更是自信的认为,自己在夺取汉中后必能和先祖刘邦一样,以汉中为基一统天下!但命运却在这里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使他走上和刘邦完全不同的道路。
经常看到网上有关汉中原来属于哪里的争论,我觉得我们汉中本地人对我们的归属更有发言权吧。首先,汉中划到陕西,不能怪陕西中,陕西没有任何权利把别省地盘划到自己行政区,当时中央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的。实际上我所接触的汉中人对网上汉中划到陕西,划到四川的争论都没多大兴趣,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北宋时汉中为利州路,广元为利州县,成都为益州路,三台为梓州路,重庆为夔州路,总称川峡四路,后定四川中书行省,简称四川省,详见四川历史教科书,后来朝廷将汉中划入陕西省管辖 ,此后历代陕西省官员重关中轻汉中,没考虑汉中是南方,关中为北方,文化,地理,气候等绝然不同治理汉中,因此汉中发展不比在四川好。
以至于陕西这地方去过多次,就只知其有遍野的陵墓,漫天的黄土,秦腔和信天游,油泼面和肉夹馍,竟不知还有一处是完全不同的风景:空气湿润,草木丰盛,芦花飞雪,丹桂飘香,完全颠覆了我对陕西的印象,这,就是汉中。
褒国城 故址在汉中市西北17.5公里河东店附近。《国语》载:“周幽王伐有褒”,即此。《水经注》载:“汉水又东迳万石城下,城在高原,原高十余丈,四面临平,形如覆瓮。城南遏水为阻,西北并带汉水,其城宿是流杂聚居,故世亦谓之流杂城。”
时有为褒国之说,后来汉中为何是巴郡或巴蜀汉中,郭沫若的中国通史说得很清楚了,说汉中就应说为何叫四川省,四川并不是四条大河,乃四个平川之意,和八百里秦川一样,四川乃宋朝川峡四路的省称,之前还经历了两川到三川的演变,唐代宗时,公元762到780年,又以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山南西道,其治所今汉中,合称三川,其后,至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设置西川路,不久又合并为川峡四路,益州路,治今成都,梓州路治今三台,利州路治今陕西汉中,夔州路治今重庆奉节,这才生出四川的省称,直到元代,终合川峡四路而设置四川中书行省,简称四川省,省治成都,据四川历史教科书第43页所载,可见一千年以前,汉中就是四川省下辖的行政区划內的领域了,今天的汉中人是正宗的四川人,而并非划归陕西变成老陕,汉中地处秦岭之南,秦岭是中国南北分界线,又因汉江为长江最大支流而是南方人,汉中人的根在四川,有人强力支持汉中脱陕入川,倒不如说脱陕回川了。
汉中简称“汉”,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陕西省辖地级市,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 的美誉,本文将探讨历史时期汉中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巴山区西段,北靠秦岭,南倚米仓山,中为汉江上游谷地平坝;北与宝鸡市的凤县、太白县及西安市的周至县毗连,东与安康的宁陕县、石泉县、汉阴县和紫阳县接壤,南与四川省广元市的青川县、旺苍县、朝天区以及巴中市的南江县、通江县和达州市的万源市相连,西与甘肃省陇南
汉中市辖: 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秦时: 置南郑县,治所在今汉中市东二里。 置成固县,治所在今城固县东湑水河西岸。 置褒县,治所在今勉县褒城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