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起 杨明川 姚 佳编者的话:人工智能(AI)大模型的训练、进化都离不开数据。外媒近日报道称,科技公司利用语音识别工具转录视频网站上的视频,形成对话文本数据来训练AI,也有公司用社交媒体上具有版权争议和隐私权争议的数据来训练AI——这些“捷径”是否合法?
这篇文章里,作者做了相关的分享,或许可以帮你更加了解AI这个行业。在人工智能的早期阶段,主要是模拟人类的能力,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计算机能像人一样计算出2+3的结果是5,但这种能力仅仅是固定的程序,还远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工智能。
如今人工智能(AI)热潮汹涌,最近上映的美国大片《碟中谍7》《夺宝奇兵5》等,或在内容,或在技术上加入了AI元素,为这些老IP带来了些许新意。然而,颇具戏剧性的是,在片外,美国当地时间7月13日,好莱坞出现63年来的首次全行业罢工,“AI可能取代演员和编剧的威胁”是主要原因之一。
自从去年ChatGPT出现之后,第一时间就申请了账号,并且在读博士过程中用它做了很多作业。从去年到今年,人工智能已经像寒武纪大爆发一样,不断推出人工智能工具,经过试用后目前对其进行总结,大家可以结合下面的使用体验进行尝试。
最近,人工智能洗刷朋友圈,继chatGPT 之后,设计圈的人工智能来了。今天,食材君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包装设计界的AI智能—Midjourney和Package Design AI,一起从两者的使用上感受两者的相似与不同。
针对这些问题,科学家们也在考虑,如何让人工智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助力,而非阻碍。与此同时,建立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智库、在线案例库、资源共享库、公共服务平台等,由产学研界共同推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公益研究计划,并向全球开放申请,以此支撑人工智能作为使能技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并向全球开放研究成果,特别是支持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并与人工智能更发达的国家深度协作、共享经验、优势互补,携手解决不同领域的难题与人类共同的挑战,共促可持续发展。
资料图:高质量中文语料资源短缺限制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应用。图/IC photo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有委员提出,应重视当前国内人工智能(AI)大模型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高质量中文语料数据短缺问题。
机器学习或AI研发过程中,是否需要大量的数据像“喂食”一般给到AI学习?如果是得话,如何保障这些数据是真实、有效、有益的呢?举个栗子,万一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给AI训练一些恐怖主义、奇怪的环保经书之类的东西,是否会有风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