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日趋多元,反间谍斗争形势也更加严峻复杂。从本月起,新修订的《反间谍法》开始施行。新法对间谍行为,做出进一步充实和细化。那么按照新法,哪些行为将被认定为间谍行为?作为普通群众,一旦发现间谍行为,又该如何处理呢?一块来关注。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近日,国家安全部又披露了一起大学生间谍案。我国某重点院校大四学生小韦自幼在福利院长大,在爱心人士资助下顺利考入该高校。但在这些爱心人士中,有一位自称“L老师”的人,却是别有所图。这位所谓的“老师”不仅在经济上资助他,还热心地推荐他考我国某重要部门。
反映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者的《步辇图》反映清军作战的《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和落霍澌之捷》区别漏泄罪与间谍罪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历朝均有防止泄密的犯罪和罪名,即“漏泄”和“间谍”,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国家秘密。
间谍这个词语是让人深恶痛绝的,因为他们会让一个原本安定的国家变得人心动荡,国家的前途也变得堪忧。“间谍”这个词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这种身份的人容易出现在战争年代,他们靠着获取我方的重要情报而生存。
间谍的世界一直带有神秘色彩,人们习惯将浪漫和理想化的观念与间谍联系在一起,受到电视节目、书籍和电影的影响,比如英国特工詹姆斯 · 邦德的电影。但实际情况要微妙得多,复杂得多,也远没有那么迷人。 本尼迪克特 · 阿诺德在战争中倒戈背叛了美国。
最近看电视剧《对手》很上头,原本严肃的国安题材,拍出了浓浓的喜剧色彩,让人欲罢不能。出租车司机是每个城市都有的一个工种,且数量庞大,他们日常可以出入城市的每个角落、犄角旮旯,也有机会结识各种不同的人,因此,间谍伪装成出租车司机,就拥有了先天的职业优势:他们无论哪个时间,出现在哪个地点,接触过哪些人,好像都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