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 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悉,中国科学家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中,最新研究发现月球上一种富含水分子和铵的未知矿物晶体ULM-1。这一发现标志着首次在月壤中发现分子水,同时揭示水分子和铵在月球上的真实存在形式。
12月28日下午,“问月——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展”将在北京天文馆B馆一层展厅拉开帷幕。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带回月球样品的国家,实现了我国及人类探月史上里程碑式的跨越,公众得以近距离接触由我国自主带回的月球样品。
这是一个科学家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在20世纪,科学家就发现,无论是美国阿波罗计划和前苏联月球号任务带回的月球样本,还是我们在地球上收集到来自月球的陨石样本,其“年龄”几乎都超过了30亿年,而这也让人们普遍认为,月球“死去”的时间点,大约是30亿年前,从那时开始,月球内部的地质活动就已经停止。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3年3月31日(图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发现月球“水库” 据最新一期英国《自然·地球科学》发表的研究论文介绍,中英科研人员从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中发现,撞击玻璃珠是月表水的重要储存库。这些玻璃珠具备维持月表水循环的能力和潜质。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刘建军研究员和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舒嵘研究员领导的团队,与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物理所、西安光机所、地球化学所,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国际上首次联合月球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结果和月表就位探测的光谱数据,检验了月球样品中水的有无、形式和多少,回答了嫦娥五号着陆区水的分布特征和来源问题,为遥感探测数据中水的信号解译和估算提供了地面真值。
随着嫦娥五号探测数据的解密,一大批月面影像产品得以公开,包括航天迷在内的国人们也因此大饱眼福。不同于以往,嫦娥五号肩负的是月面采样返回专项使命任务,因此没有配置可在月面移动探测的月球车,因而获取月面影像的设备也多为固定机位。
李白用形象的比喻展现了月球的基本性质:月球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来展示它冷艳而平静的表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阿波罗计划6次和前苏联月球号3次返回月球样品,根据这些样品所确定的岩石年龄都大于30亿年,即使加上收集到的所有月球陨石,最年轻的也大于28亿年。
来源:【人民网】中国探月航天“太空兔”。中国探月工程供图人民网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赵竹青)1月14日,在农历兔年即将来临之际,中国探月航天IP形象“太空兔”的中英双语名称正式公布:中文名“兔星星”,英文名“To Star”。
月球究竟有没有储水层?如果有,在哪里?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为揭开这一谜题带来惊喜。3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刊发的一篇文章称,中英学者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测量到撞击玻璃珠中的水,发现玻璃珠中的水含量从边缘向中心逐渐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