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安(右)与袁隆平在海南南繁基地(资料图片)。 省农科院供图东南网6月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胡海明 陈晓星)今年是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杂交水稻技术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
中国科学家接连实现了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常规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的突破,并继续奋战在不断提高产量、缩短育种周期的追梦路上。你知道,在地球上还有多少人在忍饥挨饿,徒步千里只为寻找食物吗?又有多少人在饥寒交迫中颓然离世?
美国权威学者莱斯特.布朗曾断言,中国根本养不活中国百姓,原因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如果不从它国进口粮食,十几亿人口都将食不果腹,但最终的转折让所有人感到惊讶,因为他的出现不仅让我们不在挨饿,粮食出口占到世界第三,还为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提供了生计,这个人就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袁隆平。
谢华安在原三明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进行田间试验。东南网10月2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胡海明)核心提示近日,中国种子协会评选出“十大杂交水稻荣誉品种”,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华安团队选育的“汕优63”位列榜首。
50多年前,袁隆平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长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揭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之后,聂荣臻、华国锋对杂交水稻大力支持,袁隆平成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种田人”——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杂交稻种。
又到秋收时节,我国各个产区的水稻也陆续开镰收割,这也意味着我国全面进入水稻收割的季节。现在人们对于粮食,对于丰收已经不太关注了,然而华夏上下五千年,粮食供给充足、丰收无虞的历史却很短。人均493公斤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 中国粮食成功逆袭1949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仅68.6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