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高书华因过度使用呼吸机,导致患者继发多重耐药菌感染后死亡,河北邯郸两名医生被吊销医师执业证书。此消息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过度医疗”的关注:在严重不对等的专业知识鸿沟面前,患者及家属根本无能力对医疗手段作出判断,该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呢?
无论你是去体检中心,还是随便挂个号,医生看完报告往往都会皱着眉头说:“嗯……有点小结节。”恐惧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某些医院和医生呢,这时就开始扮演“推波助澜”的角色,语重心长地告诉你:“咱早点手术吧,别拖。”
“现在中国人每人平均一年要看七次病,世界之最,发达国家都是三到四次。”北大教授李玲接受凤凰网财经《封面》专访时指出,2023年我国就医门诊量达到95.4亿,比2022年上涨十几亿。背后的原因是医院要创收、要挣钱,因此对于医院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做量”,这其实是一种“过度医疗”。
我严重怀疑父亲生前遭受了过度医疗的荼毒,但苦于家族内没有懂医的内行,所以,只能将信将疑地听任医生的摆布。我无比坚信医者的初心是奔着治病救人的目的去的,但在医院种种考评指标的捆绑下,在科室和个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这份初心便失去了最初的洁白、柔软和温暖,变得脏污、功利、坚硬和冰冷。
先来看两个案例:杭州某中医医院的过度检查与治疗时间:2023年5月。地点:杭州的一家中医医院。一位李阿姨的患者因为长期的腰痛前来就诊。李阿姨原本以为只是普通的腰肌劳损,希望通过医生的检查和简单的治疗能够缓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