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制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标准操作规程。
为评估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风险及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风险,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参照原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十三条、《WST511- -2016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制订我院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发生职业暴露时,工作人员及时报告感染防控办。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伤口处理之后,应及时填报《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并按要求详细登记暴露原因及暴露物质情况等相关内容,以便判断是否需要预防用药。
规范医务人员行为,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医务人员预防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疗卫生人员奋战在抗疫前线,用实际行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但他们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经常暴露在各种病菌环境中,若防护不当,所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也随之增加。
鲁网6月13日讯2024年6月12日,蒙阴县第二医院应上级要求,在手术室开展针刺伤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演练,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提高对于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应急处置和防控工作流程,提高执行标准预防的依从性。
近年来,医疗、公安、司法等有关部门人员的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时有发生。那么,什么是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有哪些?应该如何预防?职业暴露后又该如何处理呢?来了解一下吧↓↓↓一 什么是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在3500万医务人员中可发生大于200万次的锐器伤 ,它是当今医务人员面临的严重职业危害之一,我国数据显示发生针刺伤的最常见的环节为采血、回套针帽、拔出注射针、整理废弃针头等 ,有研究表明,发生针刺伤时,污染的空心针比实心针对医务人员造成的危害更大,尤其是含有血液的空心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