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一个有争议的民国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学术界确实有一定威望,又留美,甚至比较傲慢,他的轰炸就是对白话文有贡献,胡适为人没问题,本人没问题,也希望国家好起来,就是如何发展国家路线受美国影响太大,这和胡适受的教育和环境有直接关系,当个书生没问题,但救国搞革命就不行了。
陈公博:胡适先生是当今少有的有大勇气、大毅力之俊杰,能言常人之不敢言、能行常人之不敢为。周佛海::先生之所见,如拨云见日,令在下茅塞顿开,以当下之时局,若要救国救民,就非得停战止戈不可,佛海不才,当为为诸公试之。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落在书桌上,给满桌的书籍和文稿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书房里静谧无声,只有翻书的沙沙声偶尔打破这片宁静,一位老人,头发花白,却依然精神矍铄,他手捧着一本厚厚的书籍,眉头微蹙,仿佛在思索着什么,这位老人,便是曾经名噪一时的学者——胡适。
提起胡适,不同年代的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全然不同的面貌,五四运动的浪潮中,他高举白话文的大旗,是无数青年心中的“文学先锋”,几十年过去,历史的风沙似乎模糊了他的形象,“公知鼻祖”、“文化买办”等标签又将他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那么,胡适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史书证明了胡适的自私和无所作为:1940年2月“中美战争借款谈判”在美进行,老蒋财政部的陈光甫找到胡适,要求其对美参议员进行游说。胡适果断拒绝,并号称自己“不宣传、不借款、不买军火、不办救济事业”,这让陈光甫目瞪口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当时还不到二十岁的胡绳写下了这样一段评价胡适的话:中国的历史过得太快了,五四运动到现在不过二十年,在当时激烈地打过一番硬仗的战士虽然大半都还健在,却已经在时代的背景前经过不止一次的蜕化,在今日的进步的青年的眼前都已经成了模糊的影子。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虐中华大地,民族危亡之际,一篇题为《全民动员对日作战》的文章横空出世,激起千层浪,作者董时进,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全民皆兵、玉石俱焚的抗战图景,他声称,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即使“榨干”百姓的血汗,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