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记者注意到,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近日在野生稻中鉴定到一个新的水稻耐高温基因HTH5。相关研究成果以曹志斌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在国际植物学知名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Natural variation of HTH5 from wild rice, Oryza rufipogon Griff., is involved in conferring high-temperature tolerance at the heading stage”的研究论文。
背靠背,两个院士团队关注到同一个基因我国科学家克隆首个水稻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长江日报讯(记者周劼 通讯员蒋朝常)首个水稻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被我国两个院士团队同时成功克隆,这一基因有望使水稻杂交育种步入快速、简易的新路径。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领衔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合作,解开了水稻生殖隔离之谜,成功克隆了控制生殖隔离的关键基因并阐明了分子机理,同时揭示了基因的演化规律以及其在不同水稻种质资源之间的分布。
中新网北京12月6日电 作为中国两大主粮,水稻、小麦相关育种研究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最新消息说,该所储成才团队和高彩霞团队通过合作研究,最新找到调控水稻、小麦穗发芽问题的一对基因“开关”,包括负调控种子休眠的关键基因SD6和正调控种子休眠的基因ICE2。
农作物在种子成熟期,如遇连阴雨不能及时收获,常会出现部分籽粒在穗上发芽的现象。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研究员团队和高彩霞研究员团队完成,相关成果12月6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站在人民网《青年说》栏目舞台上,王克剑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如果说袁隆平的愿望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能吃饱饭,那我的愿望是借袁隆平先生的成果再进一步,让杂交稻的制种变得更加简单。”
界面新闻记者 | 谢小丹界面新闻编辑 | 任雪松10月初,以“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为主题的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在北京举行,大会期间,中非之间在杂交水稻方面的合作也受到热议。在中非之间的农业合作中,杂交水稻堪称被引入非洲后应用最广泛的农业技术。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冯丽妃2008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接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黑龙江农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所长来永才的电话,希望他帮助解决东北水稻生产面临的一些难题。几天后,黑龙江农科院院长韩贵清又打来电话,邀请李家洋到东北稻区考察。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中国水稻研究所科研楼里的这句标语,默默影响着一位在此从事水稻育种技术研究的年轻人,他叫王克剑。1983年出生的王克剑已是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基因组编辑及无融合生殖”团队的首席科学家。
2023年,科技浪潮汹涌澎湃,从人工智能的深入应用到量子计算的前沿探索,从深空探测的壮丽征程再到新能源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每一项创新都谱写着辉煌篇章。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广泛地应用到了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仲夏时节,走进位于江西省南昌县的省农业科学院附近的试验田,只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科研人员头戴草帽,赤脚撸袖,左手攥秧把,右手插秧苗。“现在正是早稻扬花季、中稻插秧期。我们紧抓试验的关键节点,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开展田间技能大赛等活动,让党建为科研添动力。
在水稻杂交育种过程中,人工去雄是一项至关重要且耗时耗力的工作。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水稻团队张启发院士课题组与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了他们首次克隆水稻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