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建成的广州陈家祠堂,是我国目前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而陈家祠堂的精髓,就是几乎在全部廊、门、窗、栏、壁、屋脊上都有呈现的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等,而数量最多的,是以石灰为主要原材料的“灰塑”,累计总长达到2562米,这些雕塑的数量之多、覆盖面
构图、打钉、扎骨架、批稻草灰、批纸筋灰、批色灰、上彩……这是岭南地区独特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灰塑的制作流程。没有十年八载的磨炼,灰塑匠人很难出师。对于投身其中43年的邵成村而言,灰塑早已成为他人生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袁文婷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贺全胜中秋前夕,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的陈家祠堂迎来了历史性时刻。9月27日晚上,“古祠留芳——陈家祠光影秀”启动,标志着陈家祠正式进入了全新的光影时代。光影下,这座百年古建筑在夜间也“活”了起来。
位于广州老城区中心地带的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经过6年时间于1894建成,据说陈氏书院由曾任清廷翰林院等职的东莞陈伯陶等48位陈姓绅士倡议兴建,以“汉代太邱太祖”为始祖,是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宗亲,合资在广州兴建的合族祠,其主要用途,是为全省各地陈姓族人在广州备考科举、办理诉讼、缴纳赋税等事宜提供居住的场所,陈家祠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A级旅游景点,本世纪初以“古祠流芳”之名,被评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建筑艺术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就广府建筑而言,陈家祠是“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村落民居多“镬耳屋”,而省城富豪住“西关大屋”,普通人则窝居在“竹筒屋”。陈家祠珠江三角洲有则谚语:“天下李,广东陈,黄林满街排。”是说广东省人口以陈姓最多,居首位。陈氏家族有多旺?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陈文琛 袁文婷图/通讯员提供今年,是广州的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落成130周年。3月26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古祠春秋”系列研学活动开启第一场“春分”节气主题活动。
自1980年跟随父亲学习灰塑技艺以来,他坚守灰塑艺术40余载,制作的灰塑作品遍布珠江三角洲地区;他修复的名胜古迹祠堂庙宇已达上百座,修复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让灰塑艺术绽放光彩。他就是灰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
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是一座“合族祠”,在清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筹建,1893年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它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你一定知道广州高楼林立却不一定知道这里隐藏着1300多座古祠堂陈家祠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祠堂。在陈家祠的垂脊上,有六对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狮,有着保平安的寓意。据记载,从化广裕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跟北京故宫同岁。
“文创雪糕”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让文物、古迹以另一种形式活起来,让更多人有兴趣去探究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唤醒共同的历史记忆。广州陈家祠 “独角狮”雪糕灰塑是岭南地区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陈家祠的灰塑更是岭南灰塑装饰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