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药典对黄芪的记载,“甘,微温。归肺、脾经。能够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每天用量为9〜30g。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 mongholicus Hsiao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 Bge.的干燥根,红芪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二者均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黄芪功用在历代医书中所记比较宽泛杂乱:仅由历代重复引录情况可知,黄芪在本草学中侧重治疗痈疽、虚损、诸痛、多汗、妇科经带诸病、寒热 、 喘嗽 , 以及 肠风、五痔、鼠瘘、瘰疬、瘿赘、癥癖和大风癞疾之类外科病变。
黄芪不仅产地众多,品类也十分广泛,例如像我们熟知的红芪、子芪、死芪等都是我们经常能遇到的,但是这些黄芪当中,并非所有的黄芪都能食用,而真正比较受中医青睐的只有2种,一种就是甘肃所产的卜奎芪,这类黄芪一般都是选用中心主根,片型较为均匀、色泽鲜亮、具有独特的香气,气味清香而浓郁,最主要的是卜奎芪中所含有的黄酮、皂甙类成分更是普通黄芪的10倍之多。
黄芪属的植物总共2000多种,中国有278种、2亚种和35变种2变型,南北各省区均产。我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滋补行业中所说的黄芪是豆科植物黄芪属的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unge和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 mongholicus P. K. Hsiao的干燥根。
黄芪的功效有温分肉而实腠理,能益元气而补三焦,可以固表虚以治疗自汗,可以托疮毒而治疗痈疽。黄芪人参、黄芪、甘草,是退虚热圣药。三味药治疗的是气虚发热之病,补气使气充足,则热自止。黄芪可以固表止汗。黄芪黄芪味轻,所以善行肌表,因其补卫气,所以可以止自汗,是因为气能固表也。
具体如下:1、补气升阳:黄芪味甘微温,入脾经,善于补益脾气、升举中阳,又能补气生血、摄血、温中、除热,可用于治疗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中焦虚寒证、气虚发热证,尤其善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导致的久泻脱肛、子宫脱垂、便血崩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