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不值得悲伤。”1929年1月18日,鲁迅在上海“中有天”餐馆为友人践行,席间一位近视青年作陪。回到家后,后者在日记中这写下这样的话。整整两年后的1931年1月16日,他与鲁迅会晤,带上鲁迅与北新书局所订合同抄单,匆匆离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群进步青年走出潮汕平原,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大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群胸怀崇高理想的进步青年走出潮汕平原,远赴当时中国革命文化运动中心的上海,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大潮,成为时代的先锋者、弄潮儿,并在其后为人民解放和新中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素以文脉深厚著称,其中尤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最。除了我们熟悉的钱钟书、曹禺、李健吾、林庚、孙大雨,清华园的左翼文学活动也相当活跃。由赵德尊、王瑶、赵俪生、冯契等人组成的清华文学会,即为其中的典型代表。
左翼文学与当下文学现场的关联性研究是伴随着1980年代启蒙主义话语的批判,经由1990年代知识分子立场的分化和论争不断尖锐化的问题,世纪之交的底层文学为这一问题的深入论述提供了多面向的阐释维度。1930年代,左翼文学在日益成熟的研究框架下逐渐溢出了学术研究格局,进入了当下文学批评话语之中。
冯雪峰是直接从中国左翼无产阶级文艺运动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参与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具体领导,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事业,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冯雪峰,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等,浙江义乌人,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
3月9日,在中共四大纪念馆数字展厅,《时代强音——左翼“音乐小组”成立90周年主题展》开幕,首期“红色瑰宝”藏品品鉴会启动。据介绍,1934年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萧声(萧之亮)、聂耳、吕骥、安娥、任光、张曙、孙师毅、王芝泉(王为一)、陈梦庚等。
羊城晚报《客家文脉》12月15日版面图 “战斗吧,祖国!/战斗吧,为着祖国!/不要怕别人的军舰握住咽喉/我们要鼓起气力把这些秽物逐出胸头!”这是诗人蒲风1936年在《我迎着风狂和雨暴》中写下的诗句,如今读来依然铿锵有力,如火如铁!